单看《二泉映月》的曲名,似乎这首乐曲是以描绘景色为主的标题性作品.对此,曾引起过不少争论.我们应当对乐曲标题产生的来龙去脉作一番考查。
关于《二泉映月》曲名的由来,有一段资料是很重要的.据祝世匡先生回忆:
当年录音后,杨 (荫浏) 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 “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杨先生又问: “你常在什么地方拉? ”阿炳回答: “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杨先生脱口而出: “那就叫《二泉》吧.”我说: “光名《二泉》,不象个完整的曲名,粤曲里有《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称它为《二泉印月》呢? ”杨先生说: “‘印’字抄袭得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 ”阿炳当即点头同意.《二泉映月》的曲名就这样定下来了.①
① 《二泉映月定名经过》,1979 年8 月14 日《无锡报》。
这段资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启示: 这首乐曲本来是没有标题的,它的曲名乃是当初由杨、祝诸先生即兴商定,与乐曲内容并无密切关联.因此,我们对音乐的理解似乎不应完全借助于标题,而应从乐曲本身的音乐表现进行恰当的、合乎情理的分析。
《二泉映月》的音乐意境似乎可以这样设想: 乐曲由一声凄楚的长叹开始,接着作者沉痛叙述了自己一生颠沛流离的不幸遭遇.我们仿佛看到一位盲艺人背着乐器、拄着竹棍沿街流浪的形象.在皎洁的月光下,远处惠山泉水在潺潺流淌,想象着这优美的自然景色,失明的阿炳却按捺不住内心的苦痛而大声疾呼,周围的世界为什么漆黑一团? 何处是生活的出路和希望! 他用激昂悲愤的语调,倾吐了自己的屈辱和痛苦,诅咒了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平.当炽热的感情沉静下来的时候,他又渐渐陷入了沉思: “世界会有一天变好的吧? ”带着这种朦胧的憧憬和希望,但又似乎交织着疑问和伤感,音乐在梦幻般的意境中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