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乐曲
[作品简介]
《渔舟唱晚》是一首音乐语言简练、意境鲜明的筝曲.标题取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诗句: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它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时刻,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
关于乐曲由来,比较普遍的说法是三十年代中期由古筝家娄树华根据明、清时期的古曲《归去来》加以改编而成的.山东聊城地区群众艺术馆姜宝海在《筝曲〈渔舟唱晚∥*①中提出不同看法.他认为《渔舟唱晚》与传统古琴曲中的琴歌《归去来辞》在曲调上毫无共同之处.据他考证,这首乐曲是山东古筝家金灼南早年将家乡 (山东聊城临清县金郝庄) 的民间传统筝曲《双板》及由其演变的两首乐曲《三环套日》、《流水激石》进行改编的,并取名为《渔舟唱晚》.1937 年“七七事变”前,金灼南在北京与娄树华相识,传授了这首乐曲.娄树华在进一步改编时,在乐曲后半部分充分运用了筝的“花指”技巧,使得音乐意境更为鲜明、生动,从而使这首筝曲得到广泛的流传。
[欣赏提示]
乐意境更为鲜明、生动,从而使这首筝曲得到筝曲《渔舟唱晚》大体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抒情性较强的乐段,乐曲一开始便是富于歌唱性的音调:
□
这一音调恬静、平稳,古筝演奏时左手轻巧地按弦产生的波浪般音响效果又那么优美,足以荡人心胸.这段音乐的特点是流畅自如、从容不迫.它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湖光山色: 夕阳在渐渐西沉,船帆在缓缓移动,渔民在轻轻歌唱.但在音乐的结尾处出现了新的因素,旋律的律动加快了,情绪渐趋热烈,并向第二部分过渡:
□
这里的“花指”奏法*,充分发挥古筝多弦多柱的性能特点,有着华丽、流畅的韵味,“4”音的两次出现,使得原来五声音阶的旋律增加了新的色彩,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二部分的特点是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速度逐渐加快,旋律欢快流畅,具有水波荡漾的形象:
□
这种模进的音型很适宜于刻画摇橹划浆、水波流动的音乐特征.它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仿佛看到渔民们驾舟归来的欢乐景象.乐曲的进一步发展是由一连串上行模进的旋律,通过一次比一次加快速度的反复加以表现的:
□
由于速度加快、力度增强,特别是以极快速度在古筝弦上顺次连续拨弹出的“花音”,生动刻画了划桨声、摇橹声、浪花飞溅声等种种混合声响,使全曲欢腾的情绪达到最高潮。
乐曲的尾声速度突然放慢,运用下行音型模进的旋法逐渐引向终止.仿佛夜色笼罩了江面,宁静取代了喧闹,直至最后一个水波涟漪也在袅袅余音中消失。
① 《齐鲁乐苑》中国音乐家协会山东分会编.1981 年第1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