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辛亥革命以来,中小学校音乐教育日益发展和不断提高的形势,迫切要求建立起专业的音乐文化事业,为社会培养和提供大批具一定专业音乐水平的人材.从1919 年起,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纷纷建立各种新的音乐社团.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 (1919) 、"中华美育会" (1919) 以及"北京爱美乐社" (1927) 、"国乐改进社" (1927) .这些业余音乐社团办社的宗旨大多接受蔡元培提出的有关"美育"的主张,通过艺术、音乐来培养高尚情操、发展个性,达到改善人生、改良社会的功效.这些社团的活动包括进行中西音乐理论知识、乐器演奏技能的学习,组织各类音乐演出活动,介绍和翻译西洋音乐理论和进行传统国乐的整理和研究.实际上起到了音乐学校的某些作用。
正是在这些音乐社团的基础上,在相近的时期,我国开始逐步建立起一批最早的音乐教育机构,如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音乐科 (1920) 、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 (1922) 、上海专科师范学校音乐科 (1920) .继此之后,又成立有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 (1926)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音乐系和上海艺术大学音乐系.同期,一些外国基督教会所办高等院校也相继成立音乐系、科.其中有燕京大学音乐系 (1927) 沪江大学音乐系 (1921)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 (1933) .1927 年,上海建立了我国第一所规模较大、制度较健全的独立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初名国立音乐院,1929 年改为此名) .这些虽也大多因袭北大音乐研究会提出的"兼容并包"方针,也设有国乐方面的课程,但主要参照欧美音乐教育体制,以传授西洋音乐知识和表演技能为主要教育内容。
三四十年代,音乐师范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均有很大发展,不仅培养了一批专门的音乐人材,并且在机构规模与教学质量方面都有了提高.抗日战争时期,一些进步音乐工作者纷纷奔赴抗战前线或深入各敌后根据地,在延安建立了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在其它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也建立了类似的音乐机构,为中国革命音乐事业建设和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业务骨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