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种善因得善果 < 因果教育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圣贤之学,未有不在起心动念处究竟者
类别:因果基础 作者:镒栖法师

这个开示,我们要重视。圣贤是指世、出世间圣贤。从那里做起呢?在起心动念上做起。他非常感叹,近世读书人,读古书的人,大多数都在文章、诗词、歌赋上下功夫。文章可以写得很美,写得很华丽。但是对于正心、诚意,毫不讲究,完全做一些外表的功夫。虽然说是读圣贤书,不知道做圣贤事,不知道存圣贤心,这个就是口之所言,跟身之所行,与圣贤不相应。这是大师给我们的警惕。

我们今天学佛,学佛最重要的,也是从心地上下功夫。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前面三位善知识,代表的是佛法僧三宝。吉祥云比丘代表佛宝,我们细细从他开示里面去体会,无一不是在心地上下功夫。海云比丘代表法宝,现在我们正好读到。妙住比丘代表僧宝。这都是法身大士,为什么用比丘的身分呢?代表初学,初学是比丘身分。法宝里面,传法之前,先说菩提心。那一段文说得好!十一句解释了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传授法门,教我们观察大海,用大海来作境界。从这个境界里面,回归到法海、慧海、大悲海,再观察六道众生生死苦海。详细的开导,依旧是发心。弥勒菩萨教我们发十种心,海云比丘也是教善财发十种心。从心地上下手,要真正觉悟。你看他讲的这十种心,第一个就讲利益一切众生的心,要发这个心,不是叫利益自己。利益一切众生,就真正利益自己;完全是利益自己,到后来真的是害了自己。

譬如我们就以颜先生这一桩事情做个例子,教书,台大的教授,很清高,受社会人尊敬。为了利,把这个清高的行业舍掉,去作生意。不错,赚了钱,为自己。天天在打算盘,那个心多苦!从前是作学问的,头脑天天想的是学问,现在天天想的是钱,钻到钱眼里面去了。你说他的生活怎么会快乐?在这个里面,天天有得失,患得患失。死了以后,到那里去?贪心是饿鬼道,嗔恚是地狱道,愚痴是畜生道,还有那一个地方可以去?人道是要讲仁义道德,他要不作生意了,每一天想学问,怎么样把学生教好,他将来纵然不相信佛法,他是人天两道,有福!改变这个行业,现在好像眼前这个利益看到了,说老实话,给你眼睛看看而已,你还能得到什么?你每一天还不是吃三餐饭,还不是穿著一件衣服。吃的好一点,穿的华丽一点,除此以外,你还能得到什么?可是一口气不来,三恶道去了,得不偿失。

这个道理,这些事实,几个人懂得?几个人有这个警觉?现在不但是在家人不懂,没有这个警觉,连出家人都没有。打著佛教的招牌,依旧搞名闻利养,依旧搞各人享受。所以谚语常讲:‘地狱门前僧道多’,不是没有道理。他这个贪嗔痴慢,享受五欲六尘,这种烦恼、习气没有断掉。甚至于还有一些出家人,为什么出家?为了贪图享受出家的。出家人钱财来得容易,又不要工作,坐在那里接受人家供养,可以作威作福,可以来享受。孰不知,这个享受依旧是你过去生中修的福报。‘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享受完了之后,就到地狱去报到了。你所享受的,要记住,是你前生的福报。还有很多出家人,生活过得很苦,他为什么不能享受?前世没有修福。不懂因果报应的人不晓得,你这一生所受的,前世培植的;你这一生所作所为的,来生的果报。所以佛在经上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你这一生所作所为,就是来世的果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

下页:善财在文殊会上成就的根本智与后得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