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诚训导(《宋史》)
宋邓至,授徒家塾,凡子弟来读书者,必尽诚以教之,必先德行而后文艺,成才者甚众。而至之后人,亦多贵显。熙宁九年,神宗御集英殿,第进士,邓长子绾,为翰林学士。侍上前,唱至其弟绩,绾下殿谢;又唱至其二孙,绾又下殿谢。上顾而笑,王恭公,从旁赞曰:‘此其父邓至,尽诚教人所至也!’[按]人既称我为师,北面而事我,我必尽诚以教之,方不负彼之望。邓君既能成就人之子弟,则天亦成就其子弟,兰桂连镳,固其宜也。
贵子复来(《功过格》)
宋虔州王汝弼,言行不苟。其东村刘良,西村何士贤,祖父俱积德。崇宁癸未,两姓各生一子,俱颖异过人,延汝弼为师。而良与士贤,家赀虽饶,然颇刻薄,远不逮前人。政和辛卯三月,汝弼立于门首,见人马过,如官府状,向何氏门内,有指画状,随到刘氏之门,亦如之。询之两家,不知也。未几,疫作,两家之子皆毙。是秋,汝弼见摄至冥,见主者冕旒南面,呼汝弼问曰:‘汝是陕西乾州王汝弼乎?’曰:‘吾乃江西虔州王汝弼也。’查之,禄寿尚远。因叩主者,以何刘二子之亡故。主者曰:‘二子,左辅右弼也,天曹录其祖父阴德,将昌厥后,不意良与士贤,处心行事,悉反其先世所为,以故夺其贵子,行将尽掠其家赀矣。’王苏,已阅二日,乃呼刘、何二姓,详告之,二人涕泣悔过。由是广积阴功,济人利物。乙未年,复各生一子,刘名兆祥,何名应元,仍延汝弼训之。后二子同登绍兴癸丑进士,位至通显。[按]祖父积德所致之贵子,犹能以刻薄故而杀之,况本无修德之祖父乎?现在既死之贵子,犹能以修德故而令其复来,况其未遭天谴者乎?乃知求嗣得嗣,洵非虚语,但须得其求之之道耳!
神示葬地(《善余堂笔乘》)
建宁杨少师荣,其祖父皆以济渡为生。每至久雨溪涨,冲毁民居,溺死者顺流而下,他舟皆捞取货物,独少师曾祖及祖,惟知救人,而货物一无所取。乡人共嗤其愚。逮少师父生,家渐裕。有神人化为道者,语之曰:‘汝祖父有阴功,子孙当富贵显,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葬之,即今白兔坟也。后生少师,弱冠登第,位至三公,加曾祖父,皆如其爵,子孙贵盛。[按]葬地吉凶,原系一定之理,但非人力可以强求耳。世之不务修德,但觅地师,希图吉壤者,固非;一概不信风水,不顾年月方向,但云他年不为道路,不为城郭,便可安葬,误置亲尸于凶杀绝地者,亦谬。观少师发祥之所,系神人指示,知风水之说不可不信矣。观其祖父,必如此积德,而始遇此善地,又知风水之说,不可徒恃矣。
【白话译文】
北宋邓至,设立家塾教授居民子弟,凡子弟来读书的,必尽心竭诚教育他们。先教孝悌等德行以立做人根本,而后讲授六艺之文为应世技能,因而培养造就了很多人才。而邓至之后代也多贵显。熙宁九年,神宗驾临集英殿,录取进士,当时邓至的长子邓绾为翰林学士,侍立皇上左右,唱到他弟弟邓绩之名,邓绾下殿谢恩,又唱至其二孙之名,邓绾又下殿谢恩。皇上看着他微笑。王恭公从旁称赞道:“这是他父亲邓至尽诚教人之结果啊!” [按]人既称我为师,以弟子敬师之礼从我求学,我当尽心诚意教育他们,才不辜负他们的期望。邓君既能成就他人的子弟,上天自然也会成就他的子弟,所以其子孙显贵发达,自是理所当然的。
北宋虔州(今江西赣州)王汝弼,一向谨言慎行。东村刘良,西村何士贤,祖父都是积德之人。崇宁癸未年,两姓各生一子,都聪颖过人,延请汝弼为师。而刘良与何士贤,家资虽富裕,为人却很刻薄,远不如其先辈。政和辛卯三月,汝弼站在门前,见有人马过去,像是官府的,向何氏门内,似在指指点点。随即到刘氏门前,也是如此。汝弼问两家是否看见,都说不知。没多久发生瘟疫,两家的儿子都死了。这年秋天,汝弼被摄到冥司,见冥王头戴冕旒面南而坐,呼汝弼问:“你是陕西乾州王汝弼吧?”汝弼说:“我是江西虔州王汝弼。”冥王命判官拿出生死簿一查,发现此王汝弼禄寿还远,分明是鬼卒捉错人了。汝弼叩问冥王有关何、刘二子的死亡缘故。冥王说:“这两个孩子,本来都将是朝廷的辅弼大臣。天曹记录了其祖父的阴德,将昌盛其后代。没想到刘良与何士贤之存心行事,完全与其先祖相反,因此夺回其贵子,不久还要剥夺尽他们的家产呢!”王汝弼苏醒过来,已过了两天,召唤刘、何两人,把梦中情形详细告诉他们,两人哭泣悔过。从此广积阴功,济人利物。乙未年,二家又各生一子,刘家名兆祥,何家名应元,仍延请汝弼训导。后来二子同登绍兴癸丑进士,官居高位。[按]由祖父积德所得之贵子,尚能因刻薄之缘故而遭天谴,何况原本无修德之祖父呢!现在已死之贵子,尚能因修德之缘故而令其再来,何况那些不曾遭天谴而能修善积德之人呢!由此可知求子得子,绝非虚言,但必须知道求子之正确门道啊!
明朝福建建宁少师杨荣,其祖辈以摆渡为生。每到连日下雨,溪水就暴涨,冲毁民房,被淹死的尸体顺流漂下。遇到这种情况,其他船夫都去捞取货物,唯独少师的曾祖和祖父只知专心救人,对货物一概不取。乡里人都笑他们愚蠢。及至少师父亲出生,家境渐渐富裕。有神人化为道者,来到他家门口说:“你家祖辈有阴德,子孙必当显贵,可把祖先之骨骸改葬于某地。”家人即依照道人所指而葬之,该地就是今天的白兔坟。后来生少师,二十岁时即考中科第,位至三公,其曾祖和祖父、父亲都受朝廷赠封相应爵号。子孙代代贵盛。[按]葬地的吉凶,原有一定之理,但并非人力可以强求的。世人不肯努力修德,只想求地理先生,希望找到一块风水宝地,固然不对。但若一概不信风水,不顾年月方向,认为只要将来不会成为道路,不会成为城郭,便可安葬,以致误把亲人之尸体葬于凶杀绝地,也未免荒谬。观少师发祥之所在,是由于神人之指示。可知有关风水之说,不可不信。同时也要看到少师的祖辈、父辈,必如此积德,而后才能遇此善地。又使人认识到,不可一味依仗风水之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