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汤编》)
宋吕蒙正,字圣功,太宗时,举进士第一,累官参知政事,封许国公。方公之微也,尝寄迹僧寮,得安意书史。后执政十年,郊祀俸给皆不请,帝问其故,对以私恩未报。诘之,以实对,帝曰:‘僧中有若人耶?’赐紫袍以旌之。所得恩俸,悉与寺僧,以酬宿德。公于晨兴礼佛,必祝曰:‘不信佛者,莫生吾家。愿子孙世世食禄,护持三宝。’后从子夷简,封申国公,每遇元日,拜家庙后,即叩礼广慧禅师。申公之子公著,亦封申国公,于天衣禅师亦如之。左丞好问,于圆照禅师,亦如之。左丞之子用中,于佛照禅师亦如之。世世贵显奉佛,果符公愿。
[按]经言:‘诸佛之恩,过于父母。’夫父母之恩,至深重也,反谓佛恩过之,何哉?盖父母之恩,止于一世;诸佛之恩,尽未来劫。父母之恩,但养色身;诸佛之恩,济人慧命。又父母训诲,不过导以名利,若或误用,反能造业;诸佛菩萨,能示以究竟法门,苟从其教,疾出轮回。父母若遇逆子,便发嗔恨;诸佛菩萨,虽遇谤佛谤法之人,悲悯无已。不特此也,父母爱其子,原望养生送死;至诸佛菩萨,毫无希望,虽度尽众生,初无能度之想。故世间第一负恩之事,无如谤佛,吕公不愿此种来为子孙,识亦卓矣。
【白话译文】
宋朝吕蒙正,字圣功。太宗时,考取进士第一名。屡次升迁,官至参知政事,封为许国公。吕公在少年时,曾经寄住寺院,得以安心攻读书史。后来执政十年,朝廷发给郊祀的费用及俸禄,他都不接受。皇帝问他是何原因。吕公回答说:“臣有私恩未报。”皇帝再追问,吕公据实把少时受恩于僧寺之事告诉皇帝。皇帝说:“想不到僧寺中也能造就如此杰出之人才。”于是赐他紫色朝服作为表彰奖赏。而吕公把朝廷额外赠他的俸禄,都拿去供养寺僧,以酬报当年之恩德。吕公每天早晨起来拜佛时,必定祝道:“不信佛的,不要生到我家。愿子孙世代食朝廷俸禄,护持三宝。”后来,侄儿吕夷简,被封为申国公,每到元旦曰,拜了家庙后,就叩拜广慧元琏禅师。申公之子吕公著,后来也被封为申国公,他对天衣义怀禅师也是如此。左丞吕好问对于圆照禅师也是如此。左丞之子吕用中,对佛照禅师仍是如此。吕家世代显贵,并且都奉事三宝,果然应验了吕公之愿。[按]佛经上说:“诸佛之恩,过于父母。”父母之恩,已是至为深重了,为何反说佛恩胜过父母之恩呢?这是因为父母对我们之恩,只局限于这一世。诸佛对众生之恩,却是尽未来劫。父母之恩,只是养育我们的身体。诸佛对众生之恩,却是度人慧命。而且父母训诲子女,不过着重于功名利禄,若或误用,反能造罪。诸佛菩萨,能为众生开示究竟法门,若能信受奉行,当即出离六道轮回。父母若遇逆子,便会起瞋恨心。诸佛菩萨,即使遇谤佛谤法之人,也只是悲悯其愚昧无知罢了。不但如此,父母爱其儿女,原是指望老时有人赡养,死时有人送终。而诸佛菩萨对众生丝毫不存回报之希望,纵然度尽一切众生,也完全不生自己能度之想。所以世间第一等忘恩负义之事,莫过于诽谤佛。吕公不愿此种人来为其子孙,见识卓越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