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 < 因果教育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附答问五则
类别:安士全书 作者:周安士 ( 字号:   )

[问]轮回之说,现所固有,但出诸释典,孔子未尝明言耳。[答]理之所在,便当信受,何论释典,何论儒书。必待孔子之言而信,则孔子一生言语,得传于后者,无几矣(一部《论语》,不过一万二千七百字,孔子所言者,止八千五百零三字)。若因记载所无,便为儒者所弗道。则六经(*汉以后指儒家的六部经书,《诗》、《书》、《礼》、《乐》、《易》、《春秋》)四子(*指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书中,孔子从无一言道及自己父母,将身为儒者,亦不当谈及自己之亲耶?况‘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之说,即是轮回之理。《中庸》论诚,不曰物之始终,而曰物之终始;《周易》六十四卦,不终之以既济,而终之以未济,皆寓循环无穷之意。其不能如释典之详明者,只因入世圣人,不能洞见过去未来,及天上天下之事耳。《中庸》明明说,‘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何足为病?桃李虽遇春始花,然萌芽初伏,即在叶未黄落之时;暖气虽遇春始见,然一阳初动,已在冬至凝寒之候。世间万事皆然,何独于人而疑之(此亦格物之学)。

[问]佛教之来,始于东汉,故轮回之说,多在汉后,唐虞三代时,未之前闻也。[答]噫!可谓枉读古人书矣。且而不闻鲧殛羽渊,其神化为黄熊乎(出《史记正义》,熊音乃平声)?不闻卫康叔,见梦于襄公之妾乎(出《史记》)?不闻齐襄公所见大豕,从者以为公子彭生乎(出《左传》)?不闻杜伯现形,挟朱弓彤矢,以射周宣王乎(出《墨子传》)?不闻狐突遇太子于下国,老人报魏颗以结草乎?不闻二竖居晋侯膏肓之际,即向所杀之赵同赵括乎(俱《左传》)?不闻吴王杀公孙圣于胥山,太宰三呼之而三应乎(出《法苑珠林》)?不闻越军祭伍子胥,杯动酒尽乎(出《吴俗传》)?若是者,试问在汉明帝前,抑在汉明帝后乎?吴季子曰:‘骨肉复归于土,命也。若魂气,则无不之也。’此言可以悟已。

[问]忠臣孝子,自当千古不磨。帝君七十余化,固无足疑。至庸夫俗子,一死之后,魂魄散矣,安在旷劫长存?[答]形有大小灵愚,性无大小灵愚。若一为庸夫,遂尔磨灭,则帝君邛池方化时,不过寸许小蛇耳,散莫易散于此,今日何以复有帝君?

[问]历观记载,信知三世之必有,但近见朱子《小学》,谓死者形既朽灭,神亦飘散,是以生疑耳。[答]《小学》所引范文正公(*范仲淹)语,谓独享富贵而不恤宗族,异日何以见祖宗于地下。此亦朱子之言乎?客曰:‘亦朱子之言也’。答:‘然则既已形灭神散,更有谁人羞见祖宗耶?且祖宗亦已散灭,谁复见此不恤宗族之人耶?前后所言,本相矛盾(此段文义,本于空谷大师《尚直编》)。夫啖果者先除其核,食肉者务去其骨。子读《小学》,何乃偏取其骨而食之,取其核而啖之乎?且尧舜周孔,儒宗之山斗(*泰山北斗)也。然在《虞书》,则曰:“祖考来格。”周公告三王曰:“予仁若考,能事鬼神。”孔子则弹琴而晤文王,梦寐而亲姬旦,明明皆以前人为不散灭也。谓先儒之言当信,则尧舜周孔愈当信。若谓尧舜周孔不足信,何有于先儒?况人死果若散灭,则先儒虽贤,今日亦在散灭之数。春秋二祭,可以不设,若现今尚行春秋二祭,则散灭之说,为后人者先不信奉矣,又何以服天下后世乎?孟子读《武成》尚止取二三策,何况《小学》?’

[问]神明不灭,还复受生。既闻命矣。若谓以人化兽,以兽为人,吾不信也。[答]形随心变,一念仁慈,人天侪伍。一念凶恶,鬼畜胚胎。善恶既互为而不纯,则人兽亦迭化而不恒。若云人定为人,兽定为兽,则初分人兽时,不亦偏枯之甚乎?

有人问一僧云:‘人之体何以直行,兽之身何以横走?’僧曰:‘人之前世心直,故今世之身亦直;兽之前世心横,故今世之身亦横。’夫心直心横,顷刻变异,其形则为人为兽,岂非颠倒无常者乎?又人唯有惭有愧,故人则有衣;兽唯无惭无愧,故兽独无衣。又人唯有福,故随冬夏而递更裘葛;兽因无福,故历寒暑而止此羽毛。又人于宿世,常发善语、慈和语、利益语、诚实语、尊信三宝语,故今世随心所发,口中能历历道之;兽于前世,常作恶语、妄语、讦人隐私语、斗构是非语、秽语、谤佛谤法语、不信因果语,故今世有口无言,纵饥渴垂毙,而不能索食,白刃刺心而不容置辩(此亦格物之学)。

【白话译文】

问:“轮回之说,现实中固然是有,但只是出自佛教典籍,孔子未曾明说啊?”答:“只要符合天理,便当相信接受,无论是出自佛典,还是来自儒书。若必得出自孔子之言才信,孔子一生之言语,得以流传后世的并不多(一部《论语》不过一万二千七百字,孔子所说的,只有八千五百零三字)。若因记载所无,就认为儒者对此不值一谈。则六经四书中,孔子从无一言提及自己父母,难道后世身为儒者,也不当谈及自己父母吗?何况《易》中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之说,即是轮回之理。《中庸》论诚,不言物之始终,而说物之终始。《周易》六十四卦,不以既济为终结,而以未济为终篇,皆隐寓循环无穷之意。其之所以不能如佛教典籍阐述得那么详明,只因为世间圣人不能洞见过去、未来及天上天下之事罢了。《中庸》中明明说,至理论至极处,即使圣人也有所不知。又何足怀疑呢?”◎桃李虽到春天才开花,而萌芽初伏却在叶未黄落之时。暖和的气候虽到春天才出现,而一阳初发却是在冬至寒冷之际。世间万物循环皆如此,何独于人之生死轮回而怀疑呢?

问:“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是在东汉时,所以有关轮回之说,多在东汉以后。唐尧、虞舜乃至夏、商、周三代时,未听说过有轮回之事啊?”答:“唉!真是枉读古人书了。难道没听说过鲧(夏禹父)奉尧帝之命治水,九年未治平,被处死羽渊,其神识化为黄熊(熊,音乃,平声)吗?没听说过已逝之卫康叔托梦告诉卫襄公之小妾,要转世做她儿子吗?没听说庄公八年,齐襄公在贝丘打猎,见一大猪,而随从者都见大猪是已死公子彭生所变吗?没听说过被周宣王所杀之杜伯现出人形,拉开赤红色弓箭射杀宣王吗?没听说过僖公十年秋,狐突于下国遇见已死太子申生;宣公十五年,有一位已死老人结草帮魏颗俘获秦国大力士杜回,作为报答魏颗曾救其女儿之恩德吗?没听说过成公十年,曾被晋侯所杀之赵同、赵括化作两个小鬼潜居于晋侯之膏肓处吗?没听说过吴王夫差于胥山杀死公孙圣,太宰三呼公孙圣,而公孙圣三应吗?没听说过越军祭祀伍子胥时,只见酒杯一动,酒便被喝尽吗?以上诸事,请问是发生在汉明帝之前,还是在汉明帝之后呢?吴国延陵季子说:‘骨肉躯体归葬于土,是命之归宿。而魂气,则无处不可以去。’或许可从中悟出些道理。”

问:“忠臣孝子之魂魄,理当千古不灭。帝君七十多次化身,固然无可怀疑。至于凡夫俗子,一死之后,魂魄随即消散,何能旷劫长存?”答:“形体虽有大与小、聪敏与愚笨之分,而真性并无大与小、聪敏与愚笨之别。若一为庸夫,魂魄随即磨灭,则帝君在邛池转世化生时,不过寸长小蛇罢了,散莫有比此更容易散的了,今日何以还有帝君呢?”

问:“遍读各种记载,信知三世轮回确实是有。但近见朱熹《小学》,说死者形体既已朽灭,神魂也随之飘散。因此心中又产生疑惑。”答:“《小学》上还有一段引自范文正公的话,说因祖宗积德百余年,才有我今天为官之福泽。倘若我独享富贵而不体恤周济宗族,他日有何面目见已逝之祖宗呢?此也是出自朱子《小学》之言吧。”客人说:“没错,也是朱子之言。”“那么,既然形体朽灭神魂消散,更有谁人羞见祖宗呢?且祖宗也已形灭神散,又有谁还能见此不恤宗族之不孝子孙呢?《小学》前后所说,岂不是自相矛盾?吃果子先要除其核,吃肉定要去其骨。你读《小学》,为何偏要取其骨而啃,择其核而吃呢?况且尧、舜、周公、孔子,是儒家宗师中的泰山北斗,然而《虞书益稷》上则说:‘祖先降临。’《周书》中周公祝祷太王、王季。文王说:‘我像祖考先王一样仁义,且能奉事鬼神。,孔子则于弹琴时会晤文王,于睡梦中亲见周公。儒书中诸多记载明明都认定前人的神魂是不散灭的啊。倘认为像朱子这些先儒之言当信,那么尧、舜、周公、孔子就更当信。若认为尧、舜、周文王、孔子不足信,又哪有先儒存在?况且若人死后神魂果真散灭,那么朱熹这些先儒不管有多贤明,而今也同样早归散灭了,春秋二季之祭祀,便可不必举行。倘若现今仍行春秋二祭,则形灭神散之说,作为他们的后人首先就不当信奉了,又凭什么来说服天下后世呢?孟子读《书武成》,只择取其中二、三策,何况《小学》呢?”

问:“人死神魂不灭,还会再转世,我已听明白了。若说人死后转生为兽,兽死后转生为人,我不能信。”答:“形体随心念而变。一念仁慈,可跻身人天。一念凶恶,即种鬼畜胚胎。既然为善为恶互相夹杂不纯,则为人为兽也轮回转换而不恒常。若说人死定还为人,兽死定还为兽,那么造物者初分人兽时,岂不是太不公平了?”◎有人问一僧说:“人之身体为何直立而行,兽之身体为何爬而横走呢?”僧说:“人之前世心直,所以今世之身也直。兽之前世心横,所以今世之身也横。”心直心横,顷刻变异,因而形体倏忽转世为人,倏忽再世为兽,岂不是颠倒无常?又因为人知惭知愧,所以人则有衣。兽无惭无愧,所以兽独无衣。又人因行善修福,所以随冬夏而更换裘葛。兽因无福,所以无论寒暑都只有一身羽毛。又,人于前世,常说善语、慈和语、利益语、诚实语、尊信三宝语,所以今世随心所想,口中都能——说出。兽于前世,常说恶语、妄语、讦人隐私语、斗构是非语、秽语、谤佛谤法语、不信因果语,所以今世有口而不能说。纵使饥渴濒死,也不能开口乞食。即使刀刃刺心,也不能出言辩屈。

下页:未尝虐民酷吏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