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万善先资集·因果劝 < 因果教育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戒杀放生文序(附)
类别:因果基础 作者:怀西居士

莲池上人,少通六艺,文成而纸贵洛城。长练三车,忍证而宗超葱岭。勇披毗黎之铠,莹握摩尼之珠。当经禅暇,愍切迷流,于尸罗中,特申杀戒。盖以血气之属,莫不有知;蜎蠕之伦,无非同与。充吾恶死之心,岂宜戕物;体帝好生之德,用导昏衢。夫恻隐之心,人所同具;刲燖之惨,世所易明。绸缪种族,古今之致常然;蹢躅丧群,禽鸟之情何异。乃蚊蚋噆(*叮)肤而生烦,砧刀加物而靡恤。刳彼膏膋,充兹口腹,反之于心,予仁安在?推之于报,怨对奚辞?既随强弱而递相吞食,遂缘偿负而长历轮回。于是如来然(*同“燃”)慧炬于重幽,拯群苦于八难,令断杀因,不缠恶果。当兹末法,久昧微言,而禅师涤五欲之泥,释三有之纲,于音声海,鼓智愿船,济彼胥溺,臻于一真,猗欤旨哉!法无分于顿渐,入皆不二;道靡间于圣凡,信为第一。苟能循师不杀之戒,而谛观吾起杀之因,为生于灵知之心,为发于肤骨之体,心本慈悲,何因残害?体无觉识,宁具贪嗔?心忘则声臭有所不知,是嗜味者不由于体;体寂则爱憎无以自起,是好杀者不由于心;二既无有,中何从来?故知身心本净,习惑妄缠。得本净之妙,则此戒不由于外铄;解妄缠之蔽,则大悲莫遏于中心。入三摩提,成等正觉,由于是矣。余少闻子舆远庖之训,已深爱物之慈。兹览禅师戒杀之篇,益重护生之念。遂命儿摹刻,广世持流云。赐进士出身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知制诰国史典志总裁官海虞严讷撰。

【白话译文】

莲池大师,少年时就精通儒家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他所著的每篇文章都广为流传,可谓洛阳纸贵。成年后出家,修学三乘佛法,证无生法忍,深得禅宗真谛。勇披戒律之铠甲,莹握摩尼之宝珠,当诵经参禅之余,悲悯关切生死轮回中迷失方向的众生,于戒律中,特别强调杀戒。因为有血有肉的众生,并非毫无感觉,即使蝴蝶昆虫之类,与人类并无不同。扩充我们贪生怕死之心,岂可杀生害命。体贴上天好生之德,使我们远离愚昧无知的歧途。同情恻隐之心,人人皆有。滚水拔毛、开膛剖肚之惨,世人都容易明见。传宗接代、繁衍子孙,古今皆是人之常情。当同类惨遭毒手、死于非命,所剩的形单影孤、独自徘徊、哀哀悲鸣,禽鸟的感情与我们到底有何不同。即便只是蚊虫叮咬皮肤都会让我们心生烦恼,而动物被我们强按在砧板上挥刀砍剁却毫无怜悯,剐割它们的膏脂来满足我们的口腹之欲。将心比心,吾人之仁慈何在?推想将来之报应,冤家路窄,难以逃避。既然是凭能力弱肉强食而相互吃来吃去,循环不断,那么必定会因此而互相讨债,长劫轮回。于是,佛陀在这重重黑暗中点燃起智慧的火炬,拯救所有受苦的众生脱离苦海,使他们断绝杀生的恶因,不再受将来被杀的恶果纠缠。当今正处于佛法衰微的末法时代,佛陀微妙睿智的话语久已埋没。而大师悲心深切,为令荡涤众生财、色、名、食、睡五欲的污垢,从而出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三有罗网的羁绊。用他智慧如海的音声,鼓动大智大愿的帆船,拯救沉溺于苦海中的众生,达于破迷开悟,最终成佛之彼岸。多么慈悲的大愿啊!法无优劣快慢之分,证悟契入后都一样。圣贤凡人皆有佛性,皆可成佛,首要在于信心。若能遵循大师不杀生的教诫,而仔细反观我们产生杀生念头的原因,它是从我们灵性觉知的真心中生起来的吗?它是发源于我们这个皮肉和骨头组成的身体吗?真心本来慈悲,凭什么要残忍杀戮?身体本来没有感觉意识,难道岂有贪婪瞋恨?心若忘记,则声音、香臭都无所知。由此可知喜好口腹之欲不是因为这个身体。身体一旦安静如禅定状态,喜爱、讨厌都无从生起,因此好杀不是源于本心。身心俱忘,杀心从何而来?由此可知,身心本来清净,是习气、幻惑这些虚妄的东西在作祟。若证得微妙本有的清净,则此条不杀生的戒律就无需外在的提醒而能不持自持、自然而然做到了。若解除妄想缠绕的掩盖,则大慈大悲将常驻自心。深入禅定,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即由此慈心不杀而开始成就。我小时候听孟子讲君子要疏远屠夫、厨师的训导,已经深受关爱生命、善待动物的仁慈所感染。再阅读禅师《戒杀放生文》,更加深固了我要爱护众生的心念。因此命我的儿子临摹刻板印刷,广为流通世间,更希望大众都能遵照执行。特此作序。赐同进士出身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知制诰国史典志总裁官海虞严讷撰写。

下页:戒杀放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