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万善先资集·因果劝 < 因果教育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释业重难救之疑(凡六辨)
类别:辨惑篇 作者:怀西居士 ( 字号:   )

[问]物类烹割,势所难逃。我纵不杀,必有杀之者,不杀何益?[答]物罪固不可逃矣,己罪独不可逃乎?因不可逃而杀之,与彼同受不可逃之罪矣。独不思物类前生,亦执不可逃之见,以致今日不可逃也。奈何处可逃之地,不思早自逃乎?

[问]世间物命,类多欠债相偿,杀之何罪?[答]物命偿债,理所固然,但有对受杀果,不对受杀果之分耳。对受杀果者,前世彼曾杀我,今怨对相逢,理当酬我也。不对受杀果者,前世他人曾被其杀。今业报虽至,不当酬我也。世人一宴之时,牲肴数品,一盘之肉,细命百千,安得尽取对受者而杀之?故知取偿于宿世者,千中希(*同“稀”)得一二,而借债于来生者,比比皆然也。言念及此,良可畏矣。

[问]不对受者杀之,固当有报。若对受者,一往一来,杀报已尽,庸(*难道)何伤哉?[答]子不见市人相殴乎?此以杖来,彼以杖往,两拳迭下如雨。曾见一往一来之后,各各束手平心乎?菩萨于未来世因缘,洞若观火,所以遇怨仇而不报也。

[问]佛言:“有生之属,或多宿世父母六亲”,有何证验,而忍作此想?[答]六道众生,无量劫来,轮回不已。若以一劫论,其数无量,安见目前一切,与吾无关耶?汝作是想,犹且不忍。倘不知而杀,或见杀不救,独何忍乎?所谓不能三年之丧,而缌、小功之察矣(*缌:细的麻布;缌麻,古代丧服之一。小功:古代丧服之一,用较粗的熟布织成)。

[问]宿世六亲既多,则堕于异类者亦多,但既为六亲,定然与吾有缘,纵堕异类,未必死于吾手。[答]尔亦知六亲亦从怨对中来乎?吾蒙其惠者,彼酬吾债也;彼蒙吾惠者,吾酬彼债也。纵或至亲骨肉,得从善缘相聚,又因爱之过深,未免责望过切;责望不已,继以愤怒;愤怒不已,两生嫌隙。第一世少有嫌隙,即种第二世仇怨之本;第二世既成仇怨,即种第三世相食相诛之本。而其间强淩弱、大吞小,无所不至。须知仇怨之根,皆从亲起。人若无亲,即无怨;无怨,亦无亲。怨亲者,对待之势,轮回之本。如来教人怨亲平等,其旨微,其利溥矣。

[问]见人杀生,虽发救度之愿,而力不从心,奈何?[答]默持一切神咒,或称佛菩萨名号,或代其发忏悔心、出世心,则被杀之物,自然受益。

【白话译文】

问:“物类既遭捕获,必定难逃屠宰烹煮之命运。我纵然不杀,必有他人杀。即使我戒杀了,又有何用?”答:“物类之罪报固然不可逃脱,难道自己之罪业也不可以避免吗?若因其不可逃脱而杀之,自己也将与它们一样同受不可逃脱之罪报。须知物类前生,也是持此不可逃脱之知见而杀物命的,以致自己今日也落得不可逃脱之命运。为何现今处于可避免造杀业之地,而不及早考虑逃脱将来被杀之命运呢?”

问:“世间物命,大多是前世欠命债,今世来偿还的,杀它们有何罪呢?”答:“物命偿债固是理所当然,但其间有对受杀果、不对受杀果之区别。所谓对受杀果者,前世他曾杀过我,今世怨家对头相逢,理当其以命偿我。所谓不对受杀果者,前世他曾杀别人,现今业报虽然现前,但不当以命偿我。每见世人吃一顿饭,备有数种牲肴。一盘之肉,断送细命百千。怎能保证所杀的都是对受者?实际上该还你命债的大概千中难得一二,而欠下众生命债的则比比皆是。想到此,实可畏惧。”

问:“杀不对受之物命,将来固然当受报应。若杀的是对受物命,一往一来,杀报已尽,又有何不当?”答:“你见过当街打架的吗?我一棍打过去,你一棍打过来,两拳交加如雨点。谁曾见过你打我一下,我还你一下,然后就各自心平气和而住手的呢?菩萨对未来世之因缘果报,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即使遇见怨家仇人,也决然放弃报复之念。”

问:“佛经上说,一切众生,多是宿世父母六亲眷属。有何证据而忍心作此想?”答:“六道众生从无量劫以来,一直都在六道中轮回不休。每经一次生死,即有一世之父母六亲眷属。若以一劫而论,经历过无量数生死,自然即有无量数之父母眷属。谁能否认眼前所见之一切众生,与你毫无亲缘关系呢?你将众生当做父母六亲想,尚且于心不忍。若因改头换面认不出而杀之,或眼见其被杀而不救,难道就忍心吗?如《孟子》中所说:‘纵使不能服三年之丧,也该服数月缌服小功之丧啊!’”

问:“过去世之六亲眷属既多,其中堕入畜生道的必然也很多。但既曾经为六亲,肯定与我有缘,纵然堕为畜生,未必一定会死于我手。”答:“你知道六亲也有从怨家对头中来的吗?”我受他们恩惠的,是他们来还我债。他们受我恩惠的,是我该还他们债。即使至亲骨肉,有善缘才能相聚,又往往因爱之过深,有时未免责望过切。责望频繁,即会产生愤怒。愤怒过多,彼此难免造成嫌隙。第一世稍有嫌隙,即种下第二世仇怨之根。第二世既成仇怨,即种下第三世相食相杀之根,而其间以强凌弱,以大呑小,无所不至。可见仇怨之根源,皆由亲而生起。人若无亲,即无怨恨。无怨恨,也就无亲。怨与亲,一直是相互对待之势,也由此而演变为生死轮回之根本。佛教人怨亲平等,实具深刻意义,若能由此而断除生死根源,其利益更是广大无比。”

问:“见人杀生,虽发救度之愿,而往往力不从心,该如何是好?”答,可在心中默持神咒,或称念佛菩萨名号,或代它们发忏悔心、出世心,则被杀之物命,自然能受益。

下页:释宾燕违俗之疑(凡四辨)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