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因果基本原理 < 因果教育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命运的改善--(二)改善行为
类别:改善自己的命运 作者:文珠法师 ( 字号:   )

改善人行为最好的方法,就是严持五戒。五戒即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

戒杀生:即不杀害一切生物,因为有命尽贪生,不分人与畜。人爱护自己性命,岂可任意杀害其他生命。何况六道众生,可能是自己过去父母,六亲眷属,亦是未来诸佛,无论基于孝道,或恭敬三宝的原则,皆应戒杀放生。更何况杀生恶业,必招多病短命之报。因果经言:‘今生多病人,前身杀孽重。’我们欲想改善多病、或死于天灾人祸的恶运,一定要戒杀。不可因嗔恨而杀人,不可因贪图口腹之欲而屠杀生物。不从事与杀生有关的行业,不经营贩卖刀枪剑戟钓具鱼网之类的贸易。远离一切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仁慈爱物,保护一切生命,不止爱人如己,还要舍己为人,自然福报随身,走向健康长寿,平安如意的运程。

从前有一个屠夫,以杀羊为业,姓金,人皆称为金屠夫。有一天,金屠夫捆著一头肥羊,正举刀要杀,刚巧文殊菩萨化身的戒禅师经过,待死羔羊,看见禅师,咩咩大叫,希望禅师救他。师对羊说:‘两脚不修,遭此活剥。’羊闻言:突然停止呼叫,闭目待死。金屠夫见状,顿悟因果报应之理,立即放下屠刀,归依佛门,乞戒师为之剃度,出家为僧,法名可化。自此,追随戒师学佛,颇有心得。一天向师告假,欲往天台山参拜石桥禅师。半途被一群强盗捆绑在树上,正要动手活剥其皮,盗首走来,命众人放他。可化死里逃生,不敢前进,退回戒师处,将途中遇险事奉告。师言:‘不是老僧救汝,已还他八两。’原来及时出现之盗首,正是戒师化身。由此故事,知菩萨度生,权巧方便,更知杀生业报可畏。

戒偷盗:即安份守己,不非份贪求,不苟取他人财物,不侵犯他人权益,不贪脏枉法,不走私漏税,不欺骗奸诈,不假公济私盜取公物,不眼见心谋,出言赞美,令人不得不馈赠自己;或凭借商职,受人不得不送之礼。凡是用不正当手段,所得非份财物,皆属偷盗。偷盗之罪,眼前要受法律裁判,死后要偿还债务,来生更招致贫穷困苦恶报。若能严持不偷盗戒,止息贪念,反而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必可改善贫穷困苦的命运,转入财富日增、所求如意的运程。

戒邪淫:古人说:‘万恶淫为首’。佛说:淫欲是生死根本,罪恶之源,故制出家弟子,绝对戒淫;身戒淫行,心戒淫念,身心清净,不得涉及男女私情。至于在家佛弟子,严戒邪淫,除夫妻正常关系,不得另搅婚外情,不得涉足歌舞妓馆,不得见色起心,不得非礼、强歼、或乱沦。因为邪淫是罪恶行为,有伤风化,侵犯人权,制造人间纠纷,导演家庭悲剧,产生社会问题儿童,眼前招惹官非,受人非议,来生更受妻女不贞,眷属不和之恶报。故佛制弟子,应严戒邪淫,不邪思,不邪行,自然善神拥护,妻女贞节,改变婚姻触礁,妻离子散的恶运,享受家庭幸福,维持人伦尊严。

戒妄语:即言行端正,诚实可靠,不借词掩藉自己过失,不为名利而妄自夸大、自赞毁他。不因妒忌而挑拨离间,中伤破坏。不因嗔恨,而恶口粗口骂人。不因取悦于人而花言巧语。不为满足自己,而欺骗对方。尤其佛弟子,更不应为了名闻利养而妄言证圣,或说自己得神通,诳惑世人。当知妄语之罪,毁人信誉,破坏公关,导人迷信,死必堕落地狱受苦。罪毕为人,还要常受他人诽谤,语虽诚实,人不信受等恶报。楞严经言:‘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是以凡佛弟子,皆应戒大妄语,甚至见恶不传,闻过不宣,直接建立个人信誉,受人尊敬,保障自己安全;间接平息社会纷争,维持正常公关。自然可以改善是非口舌,或被人横加毁辱,恶言中伤种种恶运,渐入善名远播,人皆信服的佳境。

戒饮酒:酒含刺激,能麻醉人心智,令人头脑不清醒而胡作妄为,害己害人。故佛制凡佛弟子,不得饮酒。四分律说酒有十过,三十六失。现代科学证明,饮酒,能引生各种疾病,损害健康。讲究卫生、爱惜前途的人,尚不饮酒,况佛弟子?佛在世时,有一伏龙比丘,已证阿罗汉果,神通自在,能降伏毒龙。一日乞得含有酒精食物,以致呕吐大作,醉卧于地,既失威仪,又受虫蚁欺负。佛因此制戒,凡佛弟子,不得饮酒。包括一切含有麻醉性食物,悉皆戒除,以保持情绪平衡,行为正常。自然改善因醉酒闯祸,招惹口舌是非种种恶运,获得平安进步,前程似锦的好运。

人因内心充满贪、嗔、痴、种种毛病,加以外界物质诱惑,身作杀、盗、淫,口讲妄言、绮语、或两舌、恶口,致使身口意业都不善,每为自己制造多灾多难的恶劣命运,同时危害社会,破怀治安,给人间带来苦难与不幸。所以佛教弟子,必须受持五戒,奉行十善。如果人皆不杀,实行仁慈爱物;自可保障一切生命安全,社会何来残杀,谋杀,暗杀,奸杀种种罪恶行为?如果人皆不偷,实行重义轻利;自可保障他人财产安全,社会自然减少明抢暗偷,强夺巧取种种罪恶案件,必可维持社会秩序,保证安全,社会何来强盗与小偷?若人皆不邪淫,尚节守礼,必可保障婚姻安全,维持人伦道德,增进家庭幸福;社会何来强歼、通奸、乱沦等丧德败行?若人皆不妄语,诚实可靠,不奸诈,不欺骗,不妒忌馋谤,不挑拨离间,必可维持社会公关,保障互惠互利,互不侵犯的正常操作,何来是非口舌之争?若人皆不饮酒,提高理智,保持头脑清醒,不致荒废正业,危害社会,何来借酒行凶,或醉酒驾驶闯祸种种意外发生?由是可知,受持五戒,奉行十善,直接可以改善个人行为,净化身心,扭转恶运,渐入佳境;间接以防止社会罪恶,保障社区安全,促进社会繁荣,增进人间福乐。

下页:(三)广修福慧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