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因果基本原理 < 因果教育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六、金刚经的无有定法
类别:从科学与佛学看因果观 作者:王守益 ( 字号:   )

上面说明,自性的“存在”问题,不能用世间的因果律来解释。但这并不表示出世法(无为法)没有因果关系。出世法的因果关系,比起世间法(有为法)的机率性还要来得不确定。因此,我想用《金刚经》的“无有定法”来描叙它。

《金刚经》无得无说分第七,佛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意思是说,佛陀问须菩提如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吗?如来有说什么法吗?须菩提的回答是:如照他所了解的来说,没有一定的法是无上正等正觉(即不执著某种一定的境界,即不能有所“确定”或“认定”),也没有一定的佛法是如来可以说的。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法,都是不可以执取的(执取即有相,即不能有所“确定”或“认定”),甚至也不可说,它不是“法”,也不是“不是法”(不能有定见,即不能有所“确定”或“认定”)。这又是为什么呢?所有修道有成的人,都是在“无相”或“空”的方面(无为法方面),显现其不同成就的差别。

换言之,这里所涉及的因果,是属于“空”或“无”方面的无为法,因此无有定法,也就是不能有所“确定”或“认定”。类似这种情形,在《金刚经》的一相无相分第九中,佛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这种不能确定的情形,有些类似科学界中的测不准原理。当你要“确定”一电子的位置时,这一确定就给了这个电子极严重的影响,它的动量立刻变到无穷大,它再也不是原来电子的行为了。在出世法里,只要你一有“认定”或心上有“确定”,即是心中有相,不是无相,这就离开了出世法或无为法的范围,严重影响到无为法的因果关系。

《金刚经》常常出现“三句话”的句型,如“佛说波罗密,即非波罗密,是名波罗密。”这三句话本质上应是顿修顿证的特殊修行方法(请参考拙著《我们的摩尼宝珠》书中的“什么是般若法门”,慧炬文库三○一三);但更详尽扎实的解法,是把它看成一心三观的修行方式。 [参考:吴润江先生注释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

当然,也可以作其他解法(《金刚经》注解者凡八百余家)。不过,这三句话是否包含因果关系呢?我想应该是可以的。譬如说,第一句(假观)可以当作因地法行的因,第三句(中观)可以当作果地成就的果。这因与果的关系,也是很不确定的;修一心三观的人很多,成就中观的人却是很少。

世出世间的因果不单是不确定,无有定法,甚至当事人还不一定清楚。现举一个类似神话的例子来谈吧!假设有一位经营大事业的某人,平日助人信佛作了不少功德,这时候事业遇上了挫折,身体健康也发生了严重问题,颇难度过。另有一位修行极高的人,由于某种因缘受其所感,于是在“定”中给他甘露,使他的健康日形增进,但他只是诧异,不知是吃什么药好的。他种了些好因(作功德),也得了好的果报,但他完全是不知情的。这种因果很不确定,因为感动这样的高人,需要相当巧的缘份,不是每个好心人都能得到的。

用“无有定法”来描叙出世法的因果关系,就“不确定”的程度而言,比机率性的因果律还要来得不确定,已如上述。但如果用肯定性的文字来表达,则《楞严经》的“循业显现”,描述得入木三分。例如,前一段所谈到的某人,做好事能得好报,其实可说是他的业力召感所致。别人的业力 [共业与别业,请参考《我们的摩尼宝珠》,王智益著(慧炬文库三○一三,慧炬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十月出版)。]

不同,虽“种因”相同,不一定能得到同种果报。诸佛在毗卢性海放光不断加持我们,但我们能否得到?或得到多少?则须看我们的修为了,这也就是循业显现的因果关系。

按:因众生心性不定境界不同,世尊教法故不定。若对某定性众生,其教法则定。条条大路通罗马,成佛之法非一,故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差别出自“贤圣”,三贤十圣有四十二阶位,但终极阶位妙觉境界,佛佛等同,无有差别。“我得须陀洹果”之相不可执,佛教诫修行当离执离相,离四句绝百非,但非不能确定自己证得何种阶位。须洹果、阿罗汉、菩萨等都可确定自己证到何种果位,但不会有执着,不会被相所迷。“世出世间的因果不单是不确定,无有定法,甚至当事人还不一定清楚”,这句观点是有问题的。其实总体而言,修行越是高深,内心越清净,其因果越确定。所以燃灯古佛才能授记释迦佛过阿僧祗劫成佛。凡夫功夫尚浅,心性不定,轮回中浮浮沉沉,所以不能被决定授记。通常情形,心念越强,造业越重,心无改悔,则受报越决定。若都“无有定法”,世尊还谈什么“定业”“不定业”?

结论

下页:改善自己的命运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