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古典文学 < 文学故事 < 首页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中庸菁华》选粹
来源:古代文学书库 作者: 发布 ( 字号:   )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 不易之谓庸;中者, 天下之正道, 庸者, 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 子思恐其久而差也, 故笔之于书, 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 中散为万事, 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和, 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 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德焉, 则终身受用之, 有不能尽者矣.”

◎白话解:宋朝大儒, 程伊川先生说:“不偏于一边的叫做中, 永远不变的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这一篇中庸, 是孔门传授的心得法要, 孔子之孙子思, 恐怕年代久了, 传授会有误差, 所以把它写成书, 传授给孟子.中庸这本书, 开始时祇说一个道理, 中间分散为万般事体, 最后又汇归到一个道理上, 这个道理放开来可以遍满天地四方, 归纳的时候可以收藏在隐密的方寸之间.它的意思无有穷尽, 都是实实在在的学问, 善于读书的人, 仔细思量, 用心研究, 自然能体会出心得, 用在做人处事, 就是一生也用不完.”

1.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可离, 非道也。

◎白话解: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 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 圣人的教化, 就是遵循本性, 来修正过与不及的差别现象, 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 这称之为教化.这个正道, 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 如果可以离开, 就不是正道了。

※(法律无假期, 修行不分时候与场所.)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 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白话解: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 更是小心谨慎.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 更是恐惧害怕.最隐暗的地方, 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 最微细的事物, 也是最容易显露的, 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 更要特别谨慎。

3.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白话解: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 心是平静无所偏倚的, 称之为‘中’;如果感情之发生都能合乎节度, 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 ‘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如果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 达到圆满的境界, 那么天地万物, 都能各安其所, 各遂其生了。

4.仲尼曰:“君子中庸, 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 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反中庸也, 小人而无忌惮也.”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 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 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 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道, 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 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 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5.子曰:“舜其大知也与,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 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 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

◎白话解:孔子说;“舜真是具有大智能啊!他喜欢征询别人的意见, 就算是浅近的话, 也欢喜省察它的含意.把别人的错误和不好的意见隐藏起来, 同时又表扬别人正确的好意见, 最后再将众人的意见, 所有过与不及之处都加以折衷, 取其中道, 施行于人民, 这就是舜之所以为天下百姓拥戴, 与津津乐道的缘故吧!”

6.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 不报无道, 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 死而不厌, 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 强哉矫.”

◎白话解:子路问孔子怎样叫做‘强’?孔子说:“你所问的是南方人的‘强’呢?还是北方人的‘强’?还是你所谓的‘强’呢?用宽宏柔和的道理教化人, 能忍受无理的欺侮而不报复, 这是南方人的强, 君子安然处之.至于披铠甲, 卧枕刀枪, 死也不后悔, 这是北方人之强.好勇斗狠的人安于此道.因此君子与人和平相处, 而不随流俗移转, 这是真正的强啊!

7.子曰:“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 不可以为道.”

◎白话解:孔子说:“中庸之道是离人不远的, 假使有人遵行中庸之道而远离人群, 那就不可以称之为道了.”

※(道在人身上, 道在生活之中.)

8.言顾行, 行顾言, 君子胡不慥慥尔!

◎白话解:说话时要顾虑到能不能做到, 做事时也要顾虑到与自己所说的话, 是不是一致, 君子何不努力笃行实践, 做到言行合一呢?

9.君子素其位而行, 不愿呼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白话解:君子祇求就现在所处的地位, 来做他应该做的事, 不希望去做本分以外的事, 处在富贵的地位, 就做富贵人应该做的事;处在贫贱的地位, 就做贫贱时应该做的事;处在夷狄的地位, 就做夷狄所应该做的事;处在患难, 就做患难时所应该做的事.君子安心在道, 乐天知命、知足守分, 故能随遇而安, 无论在什么地方, 都能悠然自得。

10.上不怨天, 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 小人行险以侥幸。

◎白话解:君子对上不怨恨天, 对下不归罪他人, 所以君子安心的处在平易的地位, 等候天命的到来, 小人却是冒险去妄求非份的利益.※(得志, 泽加于民, 不得志, 则修身见于世.)

11.子曰:“射有似乎君子, 失诸正鹄, 反求诸其身.”

◎白话解:孔子说:“射箭的方法, 很像君子做人的道理, 射不中靶心, 就要反过来要求自己, 看看自己有没有做好, 功夫够不够。

※(行有不得者, 反求诸己.)

12.君子之道, 譬如行远, 必自迩, 譬如登高, 必自卑。

◎白话解:君子实行中庸之道, 好比走远路, 一定要从近处开始, 好比登高处, 一定要从低处开始。

13.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 布在方策.其人存, 则其政举;其人亡, 则其政息.人道敏政, 地道敏树.夫政也者, 蒲卢也.”

◎白话解:鲁哀公问为政的道理.孔子回答说:“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施政, 都记载在竹简和木牍上面.当他们在位的时候, 他们的教化就能施行, 他们死了, 他们的教化也就灭亡了.以人来施政的法则, 是希望政教能快速推行, 而利用土地种树的法则, 在使树木快速生长, 施政的道理, 是希望如同蒲卢一般快速滋长.”

14.故为政在人, 取人以身, 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仁者, 人也, 亲亲为大.义者, 宜也, 尊贤为大.亲亲之杀, 尊贤之等, 礼所生也。

◎白话解:所以为政之道, 在于得到人才, 而得人才的方法, 在于领导者能修养自身, 以德行感召人才;修身必须依据天下共遵的法则(道), 修道要依据仁慈博爱.所谓仁, 就是人性, 以爱自己的亲人为最重要.所谓义, 就是事事合宜, 以尊敬贤德的人最为重要.亲人之爱有亲疏等差之别, 贤能之士也有等级, 礼节就是因此而产生的。

15.天下之达道五, 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 父子也, 夫妇也, 昆弟也, 朋友之交也.五者, 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 三者, 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 一也。

◎白话解:天下所共同遵守的大道有五种, 当其力行实践时则分为三种.我们说: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姊妹、朋友之间的关系, 这五种就是天下人所共同遵守的伦常大道.而智能、仁爱、勇气这三种是人人所须具备的德行, 当他实行时就是一个‘诚’字。

16.或生而知之, 或学而知之, 或困而知之, 及其知之, 一也。

或安而行之, 或利而行之, 或勉强而行之, 及其成功, 一也。

◎白话解:五伦与智仁勇以及诚的道理, 有的人天生就知道了, 有些人是经过教育学习才知道的, 有些人则是经过勤勉苦学才明白的, 等到明白以后, 其中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有些人心安理得地实行, 有些人是因为有利益才去做, 有些人则需要勉强才会去做, 一旦做成功了, 结果都是一样的。

17.子曰:“好学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

◎白话解:孔子说:“喜欢研究学问的, 就接近智能了, 能够努力行善的就接近仁了, 知道什么是羞耻就接近勇了.”

※(知耻者, 能拒绝羞耻事, 不做羞耻事, 诸恶莫作, 故近乎勇;如果能再接再励, 为所当为, 众善奉行, 即是真‘勇’者也!)

18.凡事豫则立, 不豫则废;言前定, 则不跲;事前定, 则不困;行前定, 则不疚;道前定, 则不穷。

◎白话解:豫者预也, 任何事情, 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 没有准备就要失败;说话先有准备, 就不会词穷理屈站不住脚;做事先有准备, 就不会遇到困难挫折;行事前计划先有定夺, 就不会发生错误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够事先决定妥当, 就不会行不通了。

19.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有弗学, 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 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 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 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 行之弗笃弗措也。

◎白话解:要广博地学习, 详细地求教, 慎重地思考, 明白地辨别, 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 既然要学, 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终止;不去求教则已, 既然求教, 不到彻底明白绝不终止;不去思考则已, 既然思考了, 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终止;不去辨别则已, 既然辨别了, 不到分辨明白绝不终止;不去做则已, 既然做了, 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终止。

20.人一能之, 己百之;人十能之, 己千之.果能此道矣, 虽愚必明, 虽柔必强。

◎白话解:别人学一次就会了, 我还不会!就学他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了, 我还不会!就学他一千次.如果真能照这样子去做, 虽然再笨, 也会变得聪明, 即使再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坚强。

※(学习, 不断地学习, 可以改变任何习性, 甚至改变任何人!)

21.唯天下之至诚, 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 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 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 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白话解:只有至诚恳切的人, 才能尽力发挥他天赋的本性到达极致, 能尽他自己的本性, 就能尽知他人的本性;能尽知他人的本性, 就能尽知万物的本性;能尽知万物的本性, 就可以赞助天地万物的化育;能赞助天地万物的化育, 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三才者天、地、人)

22.诚者, 物之终始;不诚, 无物.是故, 君子诚之为贵.诚者, 非自成己而已也, 所以成物也。

◎白话解:‘诚’, 是自然的道理, 万事万物的本末终始都离不开它, 没有‘诚’, 就没有万事万物了.所以, 君子把‘诚’看得特别宝贵, ‘诚’, 并不仅仅是为了成就自己而已, 而是要拿他来成就万事万物。

23.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 致广大而尽精微, 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 敦厚以崇礼.是故, 居上不骄, 为下不倍.国有道, 其言足以兴, 国无道, 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 以保其身”, 其此之谓与!

◎白话解:君子恭敬奉持德性, 同时好问勤学以致知, 使德行和学问到达广大精微的境界, 虽然极其高明, 依然不偏不倚地遵循中庸之道.温习已知以增进新知, 存心敦厚以尊崇礼节.所以在上位时不会骄傲, 处于卑贱的地位也不会背叛作乱.当国家政治上轨道时, 他的言论可以帮助国家振兴, 当国家政治紊乱无道时, 他的沉默足以被接受.诗经上说:“既明理又有智能, 以保全其身.”明哲保身就是这个意思吧!※倍者:背也。

24.子曰:“愚而好自用, 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 反古之道, 如此者, 菑及其身者也.”

◎白话解:孔子说:“愚笨的人偏要自以为是, 卑贱的人偏爱一意孤行;生在现今的时代, 偏要恢复古代的作法, 这样的人, 灾害将会降临到他的身上.※灾者灾也。

25.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 大得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白话解:万物同时生长而不相妨害, 日月运行四时更替彼此不相违背.小的德行, 好比河川分流, 川流不息, 大的德行, 如敦厚化育, 根深叶茂, 无穷无尽.这就是天地之所以伟大的道理。

26.君子之道, 淡而不厌, 简而文, 温而理;知远之近, 知风之自, 知微之显, 可与入德矣。

◎白话解:君子做人的道理, 看来平淡却不会使人讨厌, 看来简单平易却有文采, 虽然温和却不失条理;见彼而知此, 见外而知内, 见微而知著, 能明白这样的道理, 就可以一起进入道德之门了。

27.君子内省不疚, 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 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白话解:君子只求内省时没有过失, 无愧于心.君子之所以让人佩服, 觉得赶不上, 正是在这种别人看不见的地方。

28.诗云:“相在尔室, 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 不言而信。

◎白话解:诗经上说:“君子独居在屋内深处, 也要无愧于心.”所以君子不待有所行动, 人人都尊敬他, 不必开口说话, 人人都相信他.

下页:道德经-老子简介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