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历史典故 < 文学故事 < 首页 :当前 
商鞅变法
来源:中国历史典故 作者:

战国初期, 7 个诸侯国中, 秦国是比较落后的.有一天, 在秦国京城的南门外, 一根三丈长的木头竖立着, 周围站满了人.担任左庶长 (秦国官名, 相当于中原各国的卿) 的商鞅当众宣布, 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去, 就赏他10 金 (秦以一镒为一金, 一镒合24 两) .人们听了, 议论纷纷, 都不相信有这样的便宜事, 谁也没去动它.商鞅又下令说, 谁要是搬了, 增加到五倍, 赏他50 金.这时, 一个男子从人群中走出来, 说"我来扛"就不费力气地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刻叫人赏他50 金.围观的人都惊呆了, 不由自主地说: "左庶长说话是算数的."

商鞅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得从头讲起.商勒 (約公元前390~前338年) , 卫国人, 原名公列鞅, 后因他在秦国变法有功, 封于商地 (今陕西商县) , 后人叫他商鞅.当时的秦国, 因远在西方, 与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相比, 比较落后, 经常受到强国的欺负.比如秦国河西地区大片肥沃土地就被魏国强占了.公元前361 年, 秦孝公即位, 为使秦国强盛起来, 便下令求贤, 广聚"有能出奇计强秦者".这时在魏国怀才不遇、有志难以施展的商鞅得到了这个消息后就来到秦国.他三次晋见秦孝公, 对他说, "要使秦国富强起来, 必须实行变法, 一方面要奖励英勇善战的将士, 同时还要制定新的法令, 做到依法办事, 赏罚分明".秦孝公很赞成商鞅的主张.可是一些朝廷大臣却竭力反对.甘龙说: "圣人不改变民俗就可以统治, 智者不变更制度就可以治国."商鞅驳斥他说: "治国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 必须因时因事而异.只要对国家有利, 就不必一味效法古代.商汤、周武王没有恪守古制, 却能使国家强盛; 夏桀、殷纣倒是死守古法, 没有变革, 却灭国了.可见, 反古法者, 无可非议; 因循守旧的人却不值得赞扬."他劝说秦孝公不要犹豫, 要下定决心, 只要能使国家富强, 就不必遵守旧习惯和老规矩.秦孝公很快颁布了新法.新法令规定: 官职大小和爵位高低, 一律以战功的大小为标准, 贵族没有军功就没有爵位.老百姓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 免除官差.凡因懒惰而贫穷的应入官府做奴婢。

新法实行后, 效果十分显著, 农业生产发展了, 军事力量也强大了.秦国很快摘掉了落后帽子, 并打败了曾欺负过它的魏国.秦孝公更加信任商鞅, 在公元前362 年提升他为大良造 (相当于相兼将军) .两年后, 商鞅又开始了第二次变法, 主要内容有: 废井田, 奖励垦荒; 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 规定刑无等级, 不管普通百姓还是王公贵族, 凡是违法者, 一律依法治罪.并建议迁都咸阳, 以便向东发展。

商秧实行新法触犯了王公贵族的利益, 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他们不敢公开抵制, 便由太子驷的两个师傅唆使太子故意违犯新法.可是商鞅不畏权势, 坚决维护新法.他狠狠地把太子批了一顿, 又给两个教唆犯治了重罪.这样, 其他王公贵族再也不敢触犯新法了。

下页:隋炀帝三下江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