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佛教入门 < 善书推荐 < 首页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二)观世音菩萨的出典
来源:民间善书 作者:圣严法师 ( 瀛楀彿: 鍗�銆€鍗� )

现在我们再从藏经中检阅关于说到观世音菩萨的许多资料。释尊化世之际, 在各大乘经中, 说到诸大菩萨之处极多, 就以佛在灵鹫山的法华会上, 便有八万多位大菩萨, 重要的也有十八位, 观世音菩萨是十八位大菩萨之一。但是, 在印度、在西域、在越南、在日本、在韩国, 特别重视观世音菩萨的信仰, 这从各地古代佛教美术的表现中, 发现所有的绘画及雕塑, 以观音圣像占有多数的比例, 可以得到证明。尤其在我国, 西藏的密教中心, 便是观音信仰, 没有观音便没有西藏的佛教。至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地的民间, 以及南洋的华侨, 他们尽管可以不知有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 却无一不信有观世音菩萨的。所以俗说:“家家弥陀佛, 户户观世音。”可见观音菩萨之于佛教中的地位和观念, 对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来说, 仅次于释迦世尊与阿弥陀佛。就是由于这位大士和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特别有缘, 寻声救苦, 有求必应。至于这位大士的出典, 反而很少有人注意了。

虽然, 信仰的本身, 并不一定要理解它的道理, 只要依照佛的开示, 知道观音菩萨是有求必应的, 救苦救难的, 信仰他而祈求他, 你就可以得到灵验。但是, 信仰的维系和发扬, 必须要有事实的例子及理论的基础来支持。所以今天我才选择了本题, 来向观世音菩萨的诸位弟子们介绍, 便得已经信仰的人更加虔诚, 也使尚未信仰的人赶紧信仰。

观世音菩萨在梵文佛经中称为“阿缚卢枳帝湿伐逻”(Avalokitesvara), 在中文佛典中的译名, 有好几种, 竺法护译为“光世音”, 鸠摩罗什的旧译为“观世音”, 玄奘的新译为“观自在”, 中国通用的则为罗什的旧译。我们中国人好求简约, 一般略称为观音。但照梵文原义, 尚可译作“观世自在”、“观世音自在”、“□音”、“现音声”、“圣观音”等。

我们中国通常多用观世音来称这位大菩萨, 主要原因是由于《妙法莲华经》第二十五品(普门品)的盛行, 我国通行的《法华经》, 即是鸠摩罗什所译。至于(普门品)的盛行, 最早是由五胡乱华时代的北凉国主沮渠蒙逊害了一场大病, 正在群医束手, 百药罔效之际, 有一位来自印度的译经法师昙无谶, 劝他至诚读诵(普门品), 即可消障除病, 能使身体恢复健康。沮渠蒙逊就遵照昙无谶法师的指示去做, 真的使他那场怪病, 不药而愈。因此, 不但国主教令国人读诵(普门品), 很多人也自动地读诵(普门品)了。所以, 《法华经》是经中之王, (普门品)又是《法华经》中与我国最有缘的一品。

我们再来介绍观世音菩萨的意思, 可有两种解释:1.是《楞严经》卷六所说这位菩萨最初的修行方法, 是耳根不向外闻, 而是向内自闻耳根中能闻的闻性, 由此做到“动静二相, 了然不生”。不若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别声音, 致受外境例如赞叹或诽谤所动, 生起贪镇爱恶的烦恼, 促成杀盗淫妄的恶业, 再受轮转生死的苦报, 这也就是观察分析世间音声之虚妄不实, 而能不受所动, 入于如如不动的大解脱境。2.是《法华经·普门品》所说的:“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 受诸苦恼, 闻是观世音菩萨, 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 即时观其音声, 皆得解脱。”也就是说, 凡有众生, 若在苦恼之时, 只要听说有一位观世音菩萨, 而专心虔诚地称念观音圣号, 观音菩萨便会立即听到每一众生的音声而同时予以救济, 所以叫做观世音。《悲华经》中也说:“宝藏佛授记云:汝观众生, 生大悲心, 欲断众生诸苦恼故, 欲众生住安乐故, 今当字汝, 为观世音。”可见, 《楞严经》是依观音法门的自修而言, (普门品)及《悲华经》则是依观音菩萨的度他而言。

至于“观自在菩萨”, 是唐玄奘的新译, 最有名也最通用的, 是出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头一句, 现在流行的《心经》, 便是出于玄奘的译笔。但是, 《心经》自古以来, 共有七种汉文译本, 玄奘属于第二译, 初译则出于罗什之手, 故在玄奘未去印度求法之前, 他已学到了《心经》, 而且对于观世音菩萨抱有绝对的信仰心。根据玄奘大师传中记述, 他至少有多次祈求观音灵感的经验, 例如:1.是当他经过八百里流沙河的时候, 上无飞鸟, 下无走兽, 只是妖魔鬼火之多, 犹如天上的繁星, 不知遇到了多少恶鬼邪妖, 在他前后缠绕, 他都以念《心经》而遣散了这些魔鬼的作祟。2.是当他出了玉门关, 晚宿沙漠中, 随从他的胡人忽起变心, 拔刀指向玄奘三藏, 玄奘即时诵经念观世音菩萨, 胡人见了顿失杀心, 又睡了下去。3.是玄奘正在横度八百里流沙, 亦即是莫贺延碛的时候, 经过了五天四夜的沙漠旅行, 未得滴水可饮, 他和他所骑的马, 均因缺水而倒卧在沙漠之中, 奘师便在心中默祷观世音菩萨, 他说:“玄奘此行, 不求财利, 无冀名誉, 但为无上正法来耳, 仰惟菩萨, 慈念群生, 以救苦为务, 此为苦矣, 宁不知耶?”祷告之后到第五夜半, 忽有凉风触身, 爽快如沐寒水, 全身舒畅, 眼得明朗, 马儿也能起来走了, 走了十多里, 马儿忽然走向岔路, 制之不住, 又经数里, 忽见青草数亩, 并有一个水池。奘师与马, 始得救济, 重保身命, 此一水草绝非原有, 乃是观音菩萨慈悲变现而来。

为什么观世音又名为观自在?根据梵文“阿缚卢枳帝湿伐逻”的原义, 含有“观照纵任”或“君主”的意思, 也就是观照万法而任运自在的意思。现在借用太虚大师的话来作一解释, 他说:“因为观世音菩萨有般若的智慧, 照见五蕴皆空, 所以能救苦救难。平常人执五蕴为世界、为我, 就不能照见五蕴皆空, 有自、有他、有人、有我。要能照见五蕴皆空, 则人我、是非皆能消除。真正做到无人无我, 则能以众人苦难为苦难, 这样才能成为无我的大慈大悲, 才能成立大公无私的伟大人格, 发挥救苦救难的功用。”(见《太虚全书·杂藏》五五一页)实则, 观音菩萨的名字, 在许多的大乘经中, 都有说到。在显教方面, 例如《成具光明定意经》、《维摩诘经》、《放光般若经》、《光赞般若经《、《大宝积经》第八十二卷及第一百卷、《楞严经》卷六、《旧译华严经》卷五十一、《新译华严经》第六十八卷、《悲华经》、《地藏经》、《阿弥陀经》卷上、《无量寿经》卷下, 以及《观无量寿经》等;在密教方面则有《金刚恐怖集会方广轨仪观自在菩萨三世最胜心明王经》、《陀罗尼集经》、《一切功德庄严王经》, 《清静观世音普贤陀罗尼经》、《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大方广曼殊利经》、《大日经疏》卷五、《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理趣经》、《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阿俐多罗陀罗尼阿噜力经》、《不空★索神变真言经》等。

*由此可见, 观世音菩萨是显密两教共同重视, 且特别尊仰的一位大菩萨。不过, 在我们中国, 《法华经》的(普门品)及《心经》, 特别受到普遍的宏扬和诵持。(普门品)的内容, 重在观音菩萨的化迹示现, 是对凡夫众生在现实生活及实际苦难的救济。《心经》则为说明观世音菩萨的修行法门, 是从观照人生宇宙的缘生空性, 而证入究竟理体, 发出大慈大悲的救世精神。

正由于观世音菩萨的悲愿宏深, 感应广大, 故从历代以来的佛教史传之中, 对于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及灵感事迹, 可谓俯拾即是, 笔不绝书。例如《法苑珠林》、《比丘尼传》、《高僧传》、《名僧传抄》、《唐高僧传》、《出三藏记集》、《弘明集》、《观音义疏》、《法华义疏》、《辩正论》、《弘赞法华传》、《法华经传记》、《三宝感通要略录》、《往生集》、《宋高僧传》、《佛祖统纪》、《说郛》、《五朝小说》、《旧小说》、《太平御览》、《金石续篇》等书, 均有关观世音灵感的许多记载。

又自北魏时代的孙敬德开始, 依据经义, 编出了《高王观音经》, 接著又出现了《观世音菩萨救苦经》、《观世音十大愿经》、《观世音三昧经》、《观世音咏托生经》, 其中除《高王观音经》及《救苦经》, 如今尚可找得之外, 其余的已不流传。但请诸位不要以为这些经典系由中国人编写的, 就没有灵验。关于这点, 我在八年以前的“今日佛教”杂志第四十一期就曾说过:“文字虽出伪造, 诸佛菩萨圣号, 却是出于佛经, 所以仍有灵验可观。”又例如最受我重视的一部(大悲忏), 它的全名应该是(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忏法), 乃是出于宋朝的慈云忏主遵式大师, 根据伽梵达磨所译的《千手经》编成, 我们绝不能说忏仪是祖师所编就不灵验, 事实上这是一部极其灵验的忏法, 真可做到有求必应的程度。

*正因为“观音”普遍地受到广大众生的欢迎, 中国民间, 也就出现了以观音菩萨为题而写的小说, 最有名的便是一部《观音得道》又名《大香山》的传奇小说。关于这本小书, 凡是略具佛学知识的人, 谁都知道它的内容并非事实, 它的观点也不够正确, 但到目前为止, 这本小书已被改编成好多部话剧和电影。去年香港的邵氏电影公司, 还推出了一部叫做“观世音”的影片, 就是根据《观音得道》这本小书改编的。这部小书的内容, 大约是说有一位妙庄王, 生了三位公主, 大公主爱文才, 招了一个文驸马, 二公主爱武才, 招了一个武驸马, 三公主妙善爱修行学佛, 仁孝贞洁, 慈悲爱物, 舍己为人, 后来在大香山成了正果。此一传说, 原出于《汝州志》。汝州是河南省的一个地名, 民国以后改为临汝县, 唯在这部志书中所说的观音之父, 名叫楚庄王, 小说中则改为妙庄王。可是这个故事为观音感通录等佛教典籍所不载, 所以不能信为事实。此书在中国民间的影响力极大, 其大原则, 在于教导大家仁孝慈悲, 并不违背佛教。

又因为发生在人间的观音灵感事迹, 与时日俱增, 所以就有人发心, 将这些事迹编集起来。初有会稽地方的谢敦和吴郡的陆澄, 合撰了《观音验记》, 陆皋撰《续观音应验传》, 王琰的《冥祥记》, 宋朝临川刘义庆的《宣验义记》, 清朝周克复的《观音经持验记》, 弘赞的《观音慈林集》等。近人的著作之中, 则有慈航法师的《怎样知道有观世音菩萨》(搜于《慈航法师全集》第玖册), 家师东初老法师的《救世大悲者》(六十四开单行小册), 煮云法师的《普陀山传奇异闻录》, 另有印顺老法师在担任善导寺住持期间的两篇开示记录, 也很有价值, 现搜于印老的文集《顽石点头》一书之中。此外凡是有关(普门品)的诸家讲记及注释, 都录有许多观世音菩萨的灵感事迹。

下页:(三)观世音菩萨的道场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