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佛
诸位同学:今天所讲的这个题目, 也许让各位觉得奇怪, 在听讲之前, 可能有些同学会想:“活佛”究竟是什么?“活菩萨”又是甚么?诸位大概听说过, 在蒙古、西藏的喇嘛(意为上人)之中有的叫做活佛。其实, 喇嘛之中的“自在转世”者, 西藏语称为“宁波伽”, 蒙古语称为“呼毕勒罕”, 其原意并没有活佛的意思, 乃是乘愿力再来的修行者。中国汉文为了分辨喇嘛与转世者的不同, 就称他们为活佛, 就是活著的佛。
西元十五世纪时代(相当于明朝初期), 西藏的宗喀巴出世。在他圆寂以前, 叮咛他的许多弟子, 转生世世度众生, 其中最有名的, 即是后来西藏与蒙古地区的四大喇嘛──达籁喇嘛, 斑禪喇嘛, 章嘉活佛, 哲布尊丹巴。宗喀巴本身并没有成佛, 这个世界上只有释迦牟尼佛成了佛。把修行有大成就, 能够生死自如, 有愿力再转世度化众生的人, 称为“活佛”, 乃是表示对于转世再来, 弘扬佛法者的一种尊称。
今天, 我们所要讲的活佛不是西藏或蒙古的活佛。现在且让我们以七个子题来讲“活佛”的内容。
(一) 佛与佛法:
释迦牟尼佛是佛, 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 他说出有关他修行的过程、方法及开悟成佛的经验而成为佛法。佛法有三藏十二部, 其实三藏十二部并不完全是佛所说的, 例如论藏的大部分, 它是经过历代高僧将佛法哲学化、系统化而整理出来的;经藏之中也有些是菩萨说或弟子们说的。由佛所说出的成佛过程和方法, 以让人人追寻而成佛者, 我们称为“经”。
佛对弟子们的生活作了许多的规定, 称为“律”, 也是佛法。佛经因体裁不同而分为十二部, 这十二部是佛陀把佛法用十二种不同体裁或性质所说出的修行方法。
十二部经的名目是:散文、重颂、孤起颂、因缘、本事、本生、未曾有、譬喻、论议、自说、方广、授记。
佛所说的话, 并没有要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起源, 也没有要告诉我们逻辑学上的种种问题。佛只是直接了当地对当时各类不同的对象, 说了种种应病予药的修行方法。释迦牟尼佛入灭以后, 其弟子们结集遗教, 先是口耳相传, 然后才开始有文字的记载。佛法, 并不限于佛陀亲口所说, 也不限于三藏十二部。它有一个称为三法印的原则, 即是“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涅盘寂静”, 合乎这个原则的, 即使不是佛说, 甚至是外道所说, 便是佛法, 否则便非佛法。有了这个原则, 我们可依据三法印来监别衡量一切思想, 是佛法与非佛法。
(二) 佛与佛教:
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 首先有几个弟子, 由弟子再招弟子, 自然地形成了一个教团, 我们称之为僧团, 也就是佛教的开始。
教是教团, 佛教称为僧团, 它本身不是一个组织体系, 而是在共同信仰的原则下而结合在一起的。佛的教团包括四众弟子, 以出家人为中心, 拥护教团, 支持佛法的在家人为外团。在家人有二种:优婆塞(男信徒), 优婆夷(女信徒)。
出家人有五类:沙弥, 沙弥尼, 式叉摩那尼, 比丘, 比丘尼。因此, 佛教可说是释迦牟尼佛和他的群众的结合。
(三) 佛与佛学:
凡是一个宗教的教主或教士, 甚或任一宗教的实践者, 其本身必定知道如何来实践, 如何达到修行的目的。佛陀并不希望信仰他的人, 把他所说的话, 当作学问来研究。因此, 释迦牟尼佛不谈形而上学。有人问起佛学上的本体论是什么, 佛教不讲本体论, 如果要讲的话, 本体是“大我”, 现象是“小我”。佛法讲“无我”, 所以不讲本体是什么, 然从佛学的观点研究佛教的名词, 例如佛性、如来藏、真如、法性等的名词, 也许可以满足那些追问什么是佛教哲学上的本体论者吧?佛充满宇宙之间, 我们成了佛以后, 便和宇宙一样大, 那不就是一个本体了吗?我们本来是清净的, 本来是有佛性的, 人人都可成佛, 跟宇宙的本体一样, 这依然是本体论, 对不对?其实, 说佛法有本体, 是对那些没有进入佛法的人, 或修行不深的人而说的, 对这些人, 一定要告诉他们, 有一个目标可以去, 有一个东西可以找。比如法华经内提到的长者以三车(羊车、牛车、鹿车)之好玩, 诱导小孩出火宅。事实上, 离开了火宅, 还要车子做什么?佛陀成佛之后, 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了, 他的悲愿和智慧还在, 但它不是本体, 因此, 佛学不讲本体论, 如果要讲本体论, 这是方便说, 不是实在的。释迦牟尼佛并不希望任何人把他的话当作学问来研究。但释迦牟尼佛成佛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了, 在这时间的过程中, 经过很多的地方, 很多人传播发扬而加入其它的东西, 如中国人把儒教、道教的东西加入佛教, 印度后期的佛教也搬进了印度教的东西。这样一来, 就需要有人来加以分析、研究了。
做学术研究的工作, 即谓之佛学。
(四) 佛与学佛:
在佛没有出世以前, 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佛, 佛陀降世并成道以后才有佛可学, 学什么?学佛的身、口、意三业的行为。释迦牟尼佛成道后, 说法四十多年, 在这四十多年中, 他用各种不同的方法, 不同的角度对不同程度的人说法, 而不同程度的人得到不同程度的意义, 这是他说法的目的, 因此, 在佛教的立场来说, 其宗旨或本意是在学佛而不在佛学。
佛, 可以学。这是一切宗教里唯一谈到的, 教主本身不以为他是独一无二、空前绝后、超过一切的人。佛教不讲神话, 有些人学佛学得不得当, 而造成傲慢的心理, 认为只有他是至高无上的, 这也不应该。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 他觉得人人都应该走他那一条路, 人人都可以走上他那一条路, 人人都可能和他一样, 这就是释迦牟尼佛要人们学习的地方。所以学佛不是学释迦牟尼佛那个人, 而是学他之所以能成佛的修行方法, 和他那样的人格标准, 故称“人成即佛成”。
(五) 历史上的佛和宇宙间的佛
人类的历史非常的短暂, 文字记载中, 曾经有佛的记载的, 只有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以前, 这个世界上没有佛, 释迦牟尼佛以后到现在还没有佛, 在这个地球尚未毁灭以前, 还会有佛出世吗?不知道。
但是, 从这点我们要讨论到佛经里所谈到的几个问题:凡是过去看过几本佛书的人, 大概都看过这些话:“三世诸佛”、“过去七佛”、“贤劫千佛”。
讲“宇宙”两个字, 宇是上下四方, 宙是古往今来, 一个是时间, 一个是空间。其实, 以时间来说, 过去也没有, 现在也没有, 未来也没有;从空间上来说, 乃无际无限, 也不是有相的存在。可是印度哲学里有“常论”及“断论”, 常是永恒的有, 断是无因无果, 佛法不讲常、断, 而是讲中道, 非常非断, 非空非有。
我们自学佛修行到证悟以后, 一切时间、空间诸佛都不存在, 但没有证悟之前, 我们还是需要把前后因果的时间, 因缘生存的空间标出来。
佛经里说到, 释迦牟尼佛是过去七佛中的第七个佛, 他以前有六尊佛, 第一尊佛是出世在过去九十一劫以前, 本劫之前的庄严劫中有三佛出世, 现在的贤劫中, 共有千佛出世, 已出世的释尊是第四尊, 弥勒将是第五尊, 到释迦世尊为止, 通称为过去七佛, 他们的共同教诫是:“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劫:分小劫、中劫、大劫的三等, 此处是指的大劫。二十个小劫为一中劫, 四个中劫为一大劫。大致上说, 我们的娑婆世界的一次生灭, 称为一个大劫, 这是指我们所处的大千世界。地球, 只是这个娑婆世界中微不足道的一点微尘。
所以贤劫虽有千佛, 以人类众生极短的生命, 要想遇佛出世, 实在太难, 因此应当庆幸我们得生于现在贤劫中, 虽未亲见佛面, 但已遇到了佛法。
有人说我们生在“末法时期”, 所以修道的少, 而成道的没有, 我认为这是勉励性的说法, 目的在于劝人修道和成道, 但对自信心不够的人, 也会产生反作用。这并不是佛所说的话有问题, 而是我们这时代, 应该相信, 对于不信佛法不修行佛道的人虽是末法时代, 只要有信佛学佛而修持“正法”, 对他就不是末法时期, 所谓的正法是:只要有人根据佛的戒律和八正道等方法来修行, 就叫做正法律住世时期, 而事实上, 我们这时代尚有比丘、比丘尼, 也有持五戒、菩萨戒的人, 所以我们应该庆幸生在贤劫里, 有千佛可以亲近。释迦牟尼佛以后会有弥勒佛出世, 时间约人间五十七亿六千万年以后, 也许那个时候, 这个世界己经不存在, 但是诸位不要失望, 三千大千世界中, 地球是微不足道的一个星球, 当我们的色身不存在的时候, 我们的愿力仍可使我们到达我们愿去的任何与佛有缘的地方。
所谓释迦牟尼佛有千百亿化身, 即是指化身于千百亿个国土说法, 请不要仅把这地球世界当成众生活动的舞台中心。
佛经里说有很多他方世界, 这很容易一想就想到西方阿弥陀佛愿力所成的极乐世界, 东方药师佛愿力成就的琉璃世界, 其他还有很多世界, 因此我们讲历史上的佛只有释迦牟尼佛, 过去七佛并不一定就在这个世界出现的, 弥勒佛出世时, 这个世界也不一定还存在, 但, 要想以后跟弥勒佛在一起不是不可能, 只要发这个愿, 我们做共同的事可得共同的结果, 由于共同的愿望, 而使我们到共同的地方去。
(六) 众生都是佛和众生皆成佛:
王阳明先生说:“满街都是圣人”, 这句话是从佛学里来的, 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心量与佛并无差别, 为何众生不是佛?乃因众生有烦恼, 烦恼去了, 众生就是佛。也许有人问:“本来都是佛, 那么我们现在为什么都是众生呢?”“人人都是佛”, 这是从佛的眼光来看的, 常言, 以小人之心看人, 大家都是小人, 君子用真诚心待人, 宁可受欺不愿冤枉任何一个人, 所以他看到的都是君子, 圣人把所有的人当圣人, 你现在不是圣人, 终有一天, 你可能成为圣人, 圣人希望所有的人都成为圣人, 佛相信每一个人都有成佛的可能, 每一个众生与他并无差别, 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佛是站在众生的立足点看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 而不是站在高成就上俯视芸芸的众生, 这是众生都是“佛”的意义。
众生皆成佛有更深一层的意义, 所谓“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可不可能呢?天台宗智者大师把佛分为六个等级:
(1)理即佛:不管你相不相信佛法, 不管你有没有听到过佛这个名字, 你本身具有佛的本性, 我们称为佛性──成佛的可能性, 不要说是放下屠刀, 就是没有放下时也是佛, 所以不但是人, 连蚂蚁、苍蝇等有情无情的一切众生也都是佛。
(2)名字即佛:听到过“佛”这个名字, 知道有“佛”这个名称, 也听到有人说过“人皆可以成佛”, 这种人是名字佛。
(3)观行即佛:参加过佛教修持活动的人, 不管得效深浅, 只知道有这么一种修行的方法而尝试著去做的, 这种即称为观行佛。
(4)相似即佛:己经修行到信心坚定不移的人。切实的信心, 一定要从实际修行的体验中得来, 若能知道自己必将成佛和一定成佛, 此为相似佛。
(5)分证即佛:到此已是初地以上的圣位菩萨, 地前能伏住无明而不能断除无明, 地上则无明分分断灭, 而佛性分分显露。
(6)究竟即佛:断一分无明, 证一分佛性, 到无明断尽了, 就是究竟佛。
(七) 现实生活中的佛:
以上所说的佛很不容易见到, 释迦牟尼佛以后, 离弥勒佛出世还很久, 但现实生活中有佛。满街都是圣人, 当然满街都是佛, 大家都是佛, 没有一人不是佛, 没有一物不是佛。一个人, 不管他信佛不信佛, 我们也把他当成一个佛, 只要他说的话合乎佛法, 他的话就是佛说的话。日常生活中, 合乎“戒定慧”三无漏学的三个标准的人, 便是现在的佛, 活著的佛。人们如能一日修行一日是佛, 一时修行一时是佛, 一念修行一念是佛, 若能念念不断地与戒定慧相应, 他便念念是佛了。戒定慧代表著佛的清净的一切身心行为。
我们常说:佛有千百亿化身, 但我们不知道站在我们面前的任何人, 乃至我们自己, 有时就是佛的化身。不过也有人问:“我不信佛, 我也是佛的化身吗?”是的, 佛以种种身分, 种种行为来感化人或是逼迫人走上修行成佛的道路。人们进入佛门正式成为佛教徒的因缘, 可有很多, 正常的路途是受人鼓励劝说而接触到佛法。有的人环境太好, 不愁吃、不愁穿, 而且生来便有很聪明的头脑和强健的身体, 他们没有想到这个社会上还有许多痛苦的问题, 一旦当他受到了人或事物的打击, 让他知道了社会上还有苦难、烦恼, 并且感到自己的身心, 很不自在之时, 便能促使他走上了学佛之路。所以佛的出现在面前, 不一定示现具有三十二种大人相的佛相。
活菩萨
菩萨不是偶像, 偶像只是佛教徒修行过程中使用的法物而已, 它虽代表著佛与菩萨的庄严相, 它的本身并不就是佛与菩萨。但是佛菩萨的偶像能让我们供养礼拜, 集中心念, 表达虔诚恳切的信仰力。菩萨不是鬼神, 只能短时间内和小范围内显灵异的是鬼, 能在较长时期内及较大区域内显现灵异的是多福大力的鬼, 或者称之为神。一般人不能分辨神佛的不同, 也不知道鬼神与佛菩萨的差别。佛菩萨不会希求人们对他的祭祀和回报, 只有无条件的为众生解救苦难, 鬼神则对人们贪求报酬, 祭祀血食等, 以显示他们的威力和荣耀。
菩萨救济众生, 可现种种身相, 通常的显示则和人一样。所以菩萨和天仙也不同, 求生天上的仙人, 求长生不老, 求肉身不坏, 所谓羽化登仙。但是天上的仙人, 也有他们一定的寿限, 所以佛经中说, 天人当有五种衰相现前时, 即是天福享尽而要下堕之始。菩萨也和罗汉不同, 罗汉是自求解脱生死烦恼, 而达到不再受人间生死之苦的目的者, 但菩萨是因自己有烦恼痛苦进而想到了一切众生也会有烦恼痛苦, 结果, 菩萨一心帮助众生, 脱离苦难, 忘了他自己的苦难, 并以为救众生而受一切苦难为理所当然。
菩萨现在家相的多, 且十分庄严。不过, 并不可说现在家相的人就是菩萨。
真正发了菩萨心的人, 需要有出离心与菩提心相应, 即是厌离现实而不逃避, 入世化众而不贪恋世间五欲。他们虽是在家人, 有其事业, 家眷, 但其赚钱是为了弘法, 有眷属是为了度众生。很多人以为受了菩萨戒以后的人就是菩萨, 其实, 菩萨戒只是一个形式, 只表示从此以后要遵循菩萨道, 如不能依照菩萨戒的精神, 具有菩萨的心地, 便只是虚有菩萨之名, 而无菩萨之实。
人皆可成佛, 成佛之前先当成为菩萨, 要成菩萨, 须修菩萨道, 谁行菩萨道而具菩萨心地的话, 谁就是菩萨。菩萨不一定供在寺院里, 寺院里供奉的乃是菩萨的圣像, 菩萨精神与菩萨行的活动是在社会的众生中, 如果你存菩萨心、做菩萨事, 你就是菩萨的化现。佛教讲慈悲, 慈悲即是净化的爱心, 是无限广大的同情心, 是不含有任何条件的爱心, 便是菩萨心地。
菩萨行的推行, 可依因缘的亲疏厚薄而有先后与缓急之分, 所以请诸位不要忘记你自己应存菩萨心、行菩萨道, 首先对国家、父母、师长、兄弟姐妹、子女, 而后乃至于对社会大众及一切众生都以菩萨的行为对待。
另有应该明白的一点, 菩萨有“逆行”的法门。凡是打击你、压迫你、刺激你、欺负侮辱你的人, 使你爬不起来的人, 都可能是逆行的菩萨。不要认为刺激你的人是仇人, 压迫你的人是冤家。因为坚强的意志力, 往往是从磨练中培养出来的, 我们的体能、智能、心力、毅力均要靠艰苦的经验来锻练, 不要因逆境的挫折而灰心丧志。
提婆达多生生世世与佛为敌, 即是逆行菩萨的一例, 故在释迦成佛之后, 于法华经中, 为之授记, 说提婆达多于未来世, 必定成佛, 又在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四也提到“如来常以慈悲力, 愍而哀伤, 我以值遇提婆达多故, 速得成佛;念其恩故, 常垂慈愍。”所以菩萨看一切仇敌冤家, 也都是活佛活菩萨。
不管各位信不信佛与菩萨, 今天听了这些话, 若接受的话, 便会在逆境之中微笑, 在顺境之时警惕。如果你能面对现实, 接受顺逆两种环境的考验, 远大的前程, 便在等待著你。最后祝福诸位身心愉快。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卅日讲于中原理理工学院卢城居士录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