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学佛是怎么一回事 < 善书推荐 < 首页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4.念佛
类别:怎样实践佛法 作者:徐恒志居士 ( 瀛楀彿: 鍗�銆€鍗� )

最后, 我来介绍一下, 广大微妙、空有圆融的净上念佛法门。佛经里所说的净土修行方法, 虽然很多, 如《般舟三昧经》所说的观像念佛;《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观想念佛;《佛说阿弥陀经》所说的持名念佛;以及《大集经》所说的实相念佛, 依照这些方法去修持, 都可往生净土, 但其中以持名念佛为重心, 因为这一法门, 所摄收各种不同根机的人最广, 利人也最多。上面所介绍的参禅、观心、修密等各种修法, 固然法法圆妙, 但有的需要精研教理, 有的需具备相当根性, 有的需有充分时间, 有的需有受法机会;而且能不能得益, 还须看各人的因缘和努力。只有持名一法, 虽然也少不了自己的精勤用功, 但不一定要具备上述的各项条件, 而且下手简易, 有事有理, 真是“浅者得其浅, 深者得其深”, 对任何人都是相宜的。假使佛法中, 没有这个法门, 可以说, 绝大多数的信众, 将没有亲尝法味的机会了。龙树菩萨是禅宗、密宗、天台、华严、三论、净土等诸宗的祖师, 他在《十住毗婆沙论》里说:“佛法有无量门, 如世间道, 有难有易, 陆道步行则苦, 水道乘舟则乐。菩萨道亦如是, ……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 应以恭敬心, 执持称名号。”所以我们对持名念佛法门, 必须深信、切愿和笃行。

人们的苦恼, 在于无法制止贪嗔等烦恼的发生, 如果我们能观于无念, 自然就可趋向佛智, 假使不能做到无念, 那末世间出世间的一切诸念, 哪个念头有比念佛的念头更好的呢?这个道理不是很明显吗?何况一句佛号, 随时随地, 提起就是, 一念提起, 则一念是佛, 念念提起, 则念念是佛, 古人所谓:“佛号投于乱心, 则乱心不得不佛。”这样, 由“执持名号”, 而“一心不乱”, 虽不求见性, 却暗合道妙。即使念时心仍散乱, 很难做到一心地步, 也可仗自己深信切愿的力量, 带未断的烦惑, 出三界的牢笼, (注意:念佛法门, 主要是建筑在深信切愿的基础上, 所以藕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但得见弥陀, 何愁不开悟。所以净土一门, 普遍适宜于上中下三种根机的人, 称为教内的别传。

但念佛法门, 虽说下手简易, 实际上也并不简单, 必须恳切专勤, 唯精唯一, 行住坐卧, 动静闲忙, 蓦直念去;尤其当遇到一切顺逆境界时, 总要使一句洪名, 不离心口, 若有事打断, 必须记起更念。只有这样, 久久方能熟处转生, 生处转熟, 业消智朗, 净念现前;方能在临终苦迫之际, 提得起这句佛号, 感佛接引。假使贪其简易, 而悠悠忽忽, 间断夹杂, 虽能种植远因, 难获现前利益。这不是法门的不巧妙, 而是我们学者的不老实。

念佛法门, 也是自力他力配合的一种修法, 用一句果地圆觉的名号——“南无阿弥陀佛”, 作为我们因地修持的心念。念时有三种方式, 就是默念、高声念和金刚念。平时以金刚念最为适宜, 所谓金刚念, 就是绵绵密密声在唇齿之间的一种念法, 虽然不出声, 但嘴唇必须微动, 来帮助忆念, 因高声易于费力伤气, 默念又易昏沉散失;但也不可执定, 总在自己看环境和情况而调适得宜。初发心修持的, 最好能每日用金刚念跏趺坐念一小时, (坐法请参看前篇《学佛是怎么一回事?》观心一节)助其常摄在定, 自能易于得力。(修各种佛法, 本通于行、住、坐、卧的四仪, 但初学的人, 必定静中较动中容易得力, 因此静坐一法, 都不能不借用。)又持念时用四种方法, 最易相应:一、摄心念。就是在念的时候, 必须摄心专注而念, 如果妄念纷飞, 不容易收摄, 则可一面在口里念, 一面用耳根听, 旋听旋失, 旋失旋听, 若一根被摄, 则六根也自寂然。《楞严经》所谓“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 实是念佛的要道。二、欣厌念。就是正念时要有意识地加以取舍, 欣取极乐, 厌舍婆婆, 在无生中, 炽然求生, 念念之间, 欣厌具足。久之, 自然一句佛号提起, 悲欣交集, 浑身洒脱;且将自然渐渐入于不取不舍, 《妙宗钞》所谓“取舍若极, 与不取舍亦非异辙。”三、勇猛念。凡自觉业习厚重, 念力无法提起, 这时要勇猛着力, 譬如大敌当前, 只有奋勇抵抗, 虽枪林弹雨, 义无返顾;又如孝顺之子, 为报杀亲深仇, 虽磷途虎窟, 心不退怯。四、悲忆念。这譬如他乡游子, 久离慈母, 客路颠沛, 悲忆不止。《楞严经》说:“若众生心, 忆佛念佛, 现前当来, 必定见佛, 去佛不远, 不假方便, 自得心开。”总之, 能把全部心力, 用在一句佛号上, 自心起念, 还念自心, 日积月累, 功夫纯熟, 自然心心流入真觉果海, 念念冥契客观实相, 将成就一行三昧, 而满九品往生的本愿!

下页:丙、论修持方法的统一性


| 鐗堟潈澹版槑 | 鍙嬫儏閾炬帴 | 璁句负棣栭〉 | 鍔犲叆鏀惰棌 | 鐣欒█寤鸿 | 鍏充簬鏈珯 |
鑸嫢浜虹敓缃懧疯埇鑻ュ鑸� 鐗堟潈鎵€鏈�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杈絀CP澶�05000881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