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中庸思想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大学》《中庸》在儒学中的地位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

《中庸》中所说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简明扼要地揭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则把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目标明确指向了天人和谐。但体现这样的精神、实现这样的目标,离不开一个个具体的人,离不开一个个所谓的“君子”。《大学》和《中庸》在儒家思想体系和现实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这些方面是非常突出的。

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如果从北京山顶洞人算起,距今已有一万八千年的历史。但是,中华文明最富有特色的地方,并不是殷商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原始宗教,而是脱离原始宗教以后逐渐丰富起来的人文主义精神。这种人文主义精神,肇始于西周初年,花开在春秋战国,至今已有三千年的辉煌历史。西周初年形成的“天命靡常”、“唯德是辅”、“天意在民”等基本观念,以后逐渐成为中国社会政治伦理的基本准则。围绕着理想的政治接班人的培养问题,个人道德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天道人事,和谐统一,总是以天人合一的显性思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思想者。

儒家文明的基本典籍,有“五经”、乃至“十三经”之说。随着中华文明的演进,古代思想家们逐渐从上述典籍中掘发出篇幅短小、文字简洁、思想深邃的四个部分汇聚而成《四书》。《大学》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在中国古代教育理论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正如程子所说: “《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登堂入室的儒家门徒,学习《大学》是“通关”的第一步。为什么这么说呢?儒家教育,“为人”与“为学”,二者难分轩轾。大致说来,“为人”是做什么样的人,属于人生实践的问题,包含着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与确立什么样的人生抱负,《大学》所讲,正是这样的内容。“为学”属于较深层次的理论探索,需要进一步分析人生观的合法性问题,这自然涉及儒家人生观的天道依据,《中庸》所讲,正是此意。可以说,《大学》正是儒家一篇响亮的政治宣言,《中庸》则是儒家一篇深邃的哲学论文。《论语》和《孟子》则是两个重要的诠释性文献,目的正是要说明《大学》与《中庸》所揭示的儒家道理“极高明而道中庸”,目标高远、切实可行,人人皆可成为尧、舜、禹那样的圣人。所以,《四书》构成了一幅比较清晰的儒家文化的基本轮廓,也建构了一个育人的基本模式。宋元明清时代的“士”,能够逃离《四书》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者,屈指可数。

《大学》和《中庸》的地位,是在《四书》中体现出来的。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的“序文”中指出,阅读《四书》的顺序应该是先《大学》,次《论语》和《孟子》,最后才是《中庸》。在朱熹看来,《大学》是儒家的入门书籍,《中庸》思想深邃,最不容易理解。实际上,经过朱熹的整理、注疏,我们不难发现: 《大学》是儒家简明扼要的政治论文,它不仅把儒家的德性修养工夫讲得明明白白,而且也把儒家的政治抱负发挥得淋漓尽致!读《大学》,不能不使人感到热血上涌!《中庸》则是儒家思想深邃的哲学论文,既有旁通于社群的价值实现,也有上达于天道的理性诉求。在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在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体会天道、实践天道。所谓尊德性而道问学、极高明而道中庸,儒家的精神皈依处,不过如此!读《中庸》,不能不使人觉得理所当然!证之于《论语》、《孟子》,道不远人,即事而真!圣人的人生实践,并不是高山仰止的日月星辰,只要你愿意,只要你努力,你就可以成为孔孟一样的圣贤!可见,《大学》、《中庸》更是具有儒门“心经”或“圣经”一般的核心地位!(刘成有)

下页:《中庸》感言:坚持是一种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