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易经文化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孝悌为本、仁爱友善是爱国情感之源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

中国是一个伦理型社会,家庭伦理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道德理想和家国情怀具有深远影响。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建立了“郁郁乎文哉”的周代礼制,确立了通过血缘纽带实行国家政治统治的宗法制度。基于这种特殊的“家国同构”模式,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着力用“礼”和“仁”来规范协调“五伦”关系。“入则孝、出则悌”,“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礼仪规范,为中国人构建了一个以家庭为中心向朋友、社会、国家、天下衍射的人伦同心圆,每个人从家庭孝悌伦常做起,通过孝敬父母、敬爱兄弟、关爱妻子,培育仁爱之心,陶冶宽广胸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原则,将仁爱之心、宽恕之行扩展到邻居、朋友,乃至国家和天下。

沿着这一道德提升路径,儒家将修身、齐家拓展到了治国、平天下,将仁爱、友善从家庭延伸至他人、社会和国家。儒家的仁礼学说体系和家国伦理架构,不仅使其学说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而且将家国一体的意识深深植入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不仅赋予了中华民族“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而且培育了炎黄子孙牢固的爱国情结。今天,我们可以通过树家风、扬孝道、倡仁爱、行友善等举措,培育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礼让诚信、人文化成是道德教育之本。礼乐教化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模式,其核心是让人们学会礼让诚信,以实现人文化成的治世目标。《周易》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儒家是诸子中最强调人间秩序、最重视人文化成的学派,他们以仁政王道治天下,用礼教、乐教德化民众,使得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富有人文精神的民族文化。在儒家元典中,“信”与“礼”都是“五常”之道的重要内容,诚信不仅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准则,而且是人生应当具备的美德。孔子用“文、行、忠、信”教育学生,告诫弟子要“言必信、行必果”,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昌”的道德信条。孟子的人性“四端”说中虽未谈到“信”,但“信”德在孟子的学说体系中并未阙如,因为“信”就是“诚”,孟子在其“思诚”命题中,将诚信视为自然的规律,将追求诚信视为做人的规律。

他还将“朋友有信”作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提到了“五伦”的高度。诚信在荀子的思想中也具有重要位置,他认为如果一个人做到了“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就可以畅行天下,即使贫困潦倒不堪,也能赢得人格尊严。当下,中国社会存在着道德失范、礼仪缺位、诚信缺失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礼让、诚信等因子的挖掘和继承,构筑国人的精神家园,塑造民族的文明形象;通过各种礼仪规范的完善与礼仪活动的开展,让礼仪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让诚信成为世人的生存需要。

下页:周易:卑以自牧的谦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