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易经文化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道教易学确立的理与势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

道教易学是否仅是一种纯主观的设定?其产生的思想渊源和历史背景如何?为什么能从道教中发展出道教易学的思想体系?等等这些问题,决定了我们必须考察一下道教易学确立的理、势问题。

道教易学的出现,是与整个汉代社会的政治、学术环境密不可分的。因为中央集权政治统治的需要,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使儒家学说成了官方的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要对现实生活进行引导、规范,要对至高无上的王权进行监控,故而以孟喜、京房为代表的汉儒官方易学的主要特点在于通过卦气说、奇偶之数、纳甲之法等解《易》形式,言阴阳灾异来探寻‘4天意”,利用“天意”来对现实的王权、人事进行规范。到东汉中后期又出现了讲阴阳变易和炉火修炼之事的最初的道教易学。这是因为,儒学的独尊对于汉代社会有利有弊。其利在于儒家的纲常伦理及其重教化的传统能发挥稳定社会,巩固皇权的作用;其弊则反映在儒家的一套定型的纲常伦理与活生生的、不断发展的社会生活之晒常存在一种“发展,,和“限制,’的矛盾,在一定情况下,可能会激化为主要矛盾,导致社会变革。

《道藏》收有明李赞《易因》,但此书的目的并不在于阐发道教的信仰教义,它具有更多、更浓厚的儒学色彩。相对于汉代儒学的僵化,先秦道家思想则显得通融、无碍。先秦道家“道”的概念具有无限的包容性,一切变与不变皆可纳人其中。但是道家具有轻人事、重天道的特征,这使其在切人现实生活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不能切入现实,则不能引领现实。先秦道家的这个理论缺陷,使它必须适应新形势而作出某种改革,而道教便是先秦道家变革后的一个产物。道教以“道”名教,直接继承了先秦道家通融无碍的“道”的思想。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亦应考虑教化世人的问题,因此也就要考虑如何更好地教化现实、切人现实的问题。道教既吸收了先秦k家在人天关系上的思想,又吸收了儒家重人事、重现实教化的特点,对天人关系进行了重新审视。它一方面认为人道应该合于天道,天道是人道归趋的目标;另一方面又重人道之本身,认为归趋于天道的落脚点还在于人道。我们无论从太平道的“大方”、“小方”,还是早期天师道的“二十四治”、“二十八治”、“靖庐”、“厨会”、“祭酒”、“鬼卒”等一系列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和宗教形式,都能看出道教的上述特点。

天道之理为何?理想之人道为何?由人道及于天道为什么是可能的?由人道及于天道的具体路径为何?道教正是在对这些人天关系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引人了《易》学,从而确立了道教易学这种独特的道教教义理论形式。因为《周易》经、传的义理内容和卦交象的数理排列,如卦气说、纳甲说、卦的数理、卦序的排列、卦的取象、阴阳对待流行的观念、阴阳与五行、八卦的关系等,对于天道的敷演,在当时是非常有效的理论形式。将《易》引人道教,可以解决由人道及于天道的路径和阶次的问题。人通过法阴阳的消长,如四时、十二月、二十四节气的卦气变化,卦象和卦理的变化,纳甲的方法,修丹以合于天道。由人道及于天道的路径和阶次等问题因《易》被引人道教而变得更加明晰。

因道教与《易》的沟通,产生了道教易学,也便形成了道教易学独特的论题:首先:道教易学结合《易》之理,要探讨天道及其表现,以为道教信仰确立终极的宗教目标,也为道教的宗教修持确立方向。因此,以《易》的理、象、数等形式来论何谓道,道与物的关系,道的各种属性,道的特征等,均属道教易学的内容。其次,道教易学结合《易》之理,要探讨修道的路径和方法,使道教的宗教修持切实可行。因此,以《易》的理、象、数等形式来论修道的方式,如药物问题、火候问题、鼎器问题、路径问题、层次问题等,也都属道教易学的内容。第三、道教以及道教易学都是要立足于人事教化,以人合天,从而得道成神、成仙,长生不老。因此,道教易学的内容还应包括以《易》的理、象、数等形式来论人性的修养和人的精神超越,对于生与死问题的思考,对于终极价值问题的思考,以及对社会现实所应采取的合适的态度等问题。(章伟文)

下页:儒家的自然哲学--时即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