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析疑辨正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中庸之道至极,各人行各自中庸?
类别:儒学深究 作者:

什么是中庸?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所以,中庸之道,就是追求极致完美,一点都不出差错,无过不及,恰到好处;就是遵循永恒不变的定理,可为万世垂范。

儒学集大成者朱熹,他可能是继孔孟之后最著名的一位儒学家了,连康熙帝都曾评价道:“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这句评语可谓霸气,直接将朱熹奉在了“神”的位置上!正是这位大儒朱熹,将中庸之道的境界提升为“存天理,灭人欲”。从字面意义上来看,朱熹强调天理的重要性,而提倡消灭人的欲望,俨然是一副将要得道成仙的标准!

其实,一直以来大家都对“存天理,灭人欲”存在着错误的认知,而且它也不是朱熹提出来的,而是朱熹发扬光大的。这一概念最先记载于《礼记·乐记》:“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那么这六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存天理,灭人欲”,其实是从上面那句话演变而来的,正确解读方式是:不能泯灭天性而做出超出人的基本需求欲望的事。但这种解读,还是很难有个确切的标准可遵循,可依止。

对于至高至深儒道的理解,理论上的确应该有一个如同数学上的极限值。但后人根性又各个不同,修行境界不同,对道的领悟有深有浅,面对中庸之道,必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战国时期儒家内部已经分化而形成八个学派,再经汉唐宋明等朝代,儒家派别何其多。理论上儒家各派所阐述的儒家大道并无二致,但各个派系的形成,也是其必然。历朝历代的大儒们,后来都有自己的派系、门人即代表著作。历史上,儒门内部不同派系之间的攻伐屡见不鲜。虽然孔夫子等先儒教导的君子基本修身之道大同小异,但越是高深的儒学,后人越是意见分歧。难怪子贡感叹,孔夫子大道难闻。

佛家禅宗祖师能以心印心,可保法脉纯正。六祖慧能,“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传为佳话。但再往后世,也多是传于形式而已。佛门尚且如此,与之相比,儒家派系纷然,自是不足为奇了。所以感言,中庸之道至高无上,然后世儒生各行各自中庸。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苛责于人,疏于律己,这是人之常情。孔子认为体现君子之道的四个方面,自己一条也没做到。这是孔子站在更高的标准对对自身的反省。如此来说,孔子这样的圣人尚且未达满分,二三子们又如何行君子之道呢?

下页:怎样理解孔子的“大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