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析疑辨正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常被误解的“毋友不如己者”
类别:儒学深究 作者:

引文节录如下:

“毋友不如己者”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两次,一次在《学而篇第一》,一次在《子罕篇第九》。意思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同样一句话为什么出现两次?有编者认为是“重出”,也就是“重复出现”。我以为这样解释当然没错,但是不是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孔子非常强调这一交友的原则,以致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编撰《论语》时,受到他的影响,有意无意地“重出”,以示强调?

作为那个时代的聪明人,孔子在《论语》中就“交友”问题提出了很多直到今天依然很有借鉴意义的观点和看法。比如“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等等。但是,他“毋友不如己者”的说法,我却无法认同。

为什么孔子建议人们“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也许是认为从比自己强的朋友那里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有利自己的进步和提高。但是我们不该忽视这一点,那就是从整体来看,某人可能确实不如自己,但却不等于这人所有地方都不如自己。孔子也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而当他的樊迟希望向他学习稼穑之事的时候,也承认: “吾不如老农。”所以,“不如己”乃是一个模糊概念,“毋友不如己者”因此值得商榷。……

顺便说明一点,或许正是孔子坚持“毋友不如己者”,所以,孔子很少朋友;而由于很少朋友,他的生活给我们的感觉是相当单调与无趣。政治上有追求的他最终却一事无成,也应该与他缺少朋友也就缺少帮手存在一定关系。而这一切居然发生在十分聪明的孔子身上,真是不可思议。(注:什么不可思议,明显是误解了。若依此理解,两人一高一低,其中一位决定不想交友,岂不是只能同等者才能交友?)

引文二节录如下: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意译】孔子说:“君子,没有仁厚的中心思想就没有威力,学问的基础也就不牢固;主持忠信而不被忠信所挟持,不要和身不由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不要忌讳改正。”……不要和不跟从他自己真实心意的人交朋友,不要和身不由己、言不由衷的人交朋友。

●下面是李炳南老居士参照数位前人著述最后得出的注解: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此说学。郑注:“主,亲也。”亲近忠信之人,以忠信之人为师。学须有师,又须交友。无友不如己者,如字古注有异解,一作似字讲。兹从之。不如己,指在修养道德方面不似我,例如我讲求忠信,彼则讲求诈术,彼我志不同,道不合,不能结交为友。无友之无,旧文作毋,义为勿。无友不如己者,即是勿交与我道不同之人为友。人有过,而不自知,师友知而告之,则勿惮改。郑注:“惮,难也。”有过,勿难于改也。

又一讲法:“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君子不庄重,则无威仪,学则不坚固。欲其坚固,须以忠信为主。皇疏:“忠信为心,百行之主也。”故以忠信为主,所学则坚固,其人则能庄重而有威仪。“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讲法如前。

蕅益《论语点睛补注》相关节录:“而无友不如己者。无友者。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知多生罪暗。忏炬能消。故过则勿惮改。”

下页:孔子孝道“游必有方”之一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