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两难”是任何一种哲学都需要认真对待、处理的问题。所谓“两难”,没有特殊的定义,就是指在某一种情况会发生冲突的两种几乎是同等重要的价值,当两种价值的重要性相当时,即选择其一会造成牺牲另一个很大的价值时,就是一种“两难”。
儒学对此有着十分独到的理解,他们将之称为“和”。“和”的意思是如果没有不同的价值就无所谓“和”,比如,我们谈到音乐时离不开“和”,只有存在不同的音符,才会有“和”。事实上,每一种情况都会存在不同价值之间的冲突,这是很普遍的现象,但由于彼此间价值差异较大,我们很少会面临“两难”的困境。
儒家在处理“道德两难”时,讲究的是达到一种平衡,实现“和”,而不是非此即彼。比如,孟子谈到古代圣人舜以及他的弟弟象时说,一方面,舜当帝王后,作为哥哥应该爱护弟弟,在物质财富上满足他,使象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另一方面,象是个坏人,所以又不应该纵容他。孟子的学生问他,舜给象封地,有人说实际上这是舜在驱逐象。孟子解释说,舜将有庳封给象,但同时又派其他人去领导有庳,这样既可以保证象的生活衣食无忧,又架空他的权力,从而不会影响有庳百姓的生活。
这表面上是一个“道德两难”,但是儒家圣人不选其一,而是努力做到尊重两种价值,这表现了儒家圣人解决“两难”的一种态度。当然,这不是说有庳的百姓没有什么损失,或许如果舜自己去治理有庳,那里百姓的生活可能会更好,但这种假设在哲学里称之“后果主义”,即只想到后果,只为达到最好的后果。在儒家看来,后果不是不重要,但儒家更注重找到一种平衡。(安靖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