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礼论》
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
荀子这部书里面,有一篇叫做礼论,“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荀子讲,礼啊,最重要的是,使我们的生和死,都得到正确的意义,因为生是我们的生命的开始,死呢是我们的生理的生命的结束,那么你在刚开始跟结束,你都把握得非常的好,那么人之作为人,最重要的事情,你就已经完成了。
更进一步来讲,儒家也是在社会文化的脉络里面来进一步思考,生与死的道德意义。因为当一个长者死了,他不是一只动物,他是某某人的儿子,他是某某人的祖父,他是某某人的什么人,因此这一个死本身,是有他巨大的伦理学含意、道德学的含意。所以论语里面,孔子才会讲啊,我们的父母,生的时候,你要用礼来服侍他,他死的时候呢,你要用恰当的礼来葬他,要用恰当的礼来祭祀他,他说这三件事情,是作为一个子女,服侍自己的父母亲,最重要的事情。
《论语·为政篇》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我们知道在论语里面,孟孙曾经针对孝的问题来请教孔子。孔子的回答里面,就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叫做父母亲还活着的时候,你要用礼来服侍他,“生事之以礼”,那么父母走了以后呢,你要“死葬之以礼”。有一次啊,孔子的学生宰我就抱怨说啊,那个父母死以后,守丧三年这搞太久了吧?那么孔子回答是说呢,我们每一个人啊,生下来要三年以后才可以免于父母之怀,守丧三年,这个是这个天下的通则,是一般的这个通则。因此呢,儒家特别注重“礼”。
死亡,这是一个生物学事实,出生,也是个生物学事实。可是儒家不是这样来看人的出生,或者死亡。因为当一个母亲,生下了一个小孩,这当然是一个生物学事实,可是这个小孩一出生的那一刻,这个生物学事实,立刻转化为一个社会文化的事实,因为他并不是生出一只动物,他是生出他的儿子,或者女儿,或者生出了他的父母亲的孙子,或者孙女,儒家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脉络里面,在社会文化脉络里面,来思考生死问题,因此他们特别强调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