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修身齐家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蘧伯玉之“寡过知非”
类别:儒学中修 作者: ( 字号:   )

蘧伯玉,名瑗,河南人,春秋末年卫国大夫,为人有贤名。孔子周游列国走投无路之际,数次投奔蘧伯玉。他曾称赞蘧伯玉是真正的君子: 君王有道,则出仕辅政治国;君王无道,则心怀正气,归隐山林。
今长垣县伯玉村人(一说今濮阳县老渠村人)生卒不详,事卫三公(献公、襄公、灵公),因贤德闻名诸侯。春秋末卫国大夫。相传他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

蘧伯玉品德高尚,光明磊落,孔子与善者,于齐晏婴,于郑子产,于卫伯玉。孔子几次适卫,多居蘧伯玉家,可见孔子与伯玉相交之厚。

伯玉笃行不倦,慎德深思。一次,他使人到孔子那里,孔子问: “夫子(指伯玉)何为?”对 曰: “夫人欲寡其过未能也。”使者出,孔子曰: “使乎!使乎!”既赞伯玉之德,亦赞伯玉其使者。《淮南子·卷一原道训》说: “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伯玉确是一位求进甚急而又善于改过的人。

伯玉死后,葬于今长垣县南12里邵寨村,后人慕其贤,在墓前建有祠堂,碑文曰: “先贤内黄侯蘧伯玉之墓”。

当时卫国的君主卫灵公,有一位贤惠的夫人。有一天晚上,卫灵公与夫人坐在屋子里闲聊,忽然听得远处传来车驾的声音,这声音越来越清晰,这马车自然也越来越近,眼看着这车就要从宫门前飞驰而过。可就在这时,马车的声音不见了,车子似乎停了下来。又过了那么一小会儿,马蹄的踢踏声,车轮的枝扭声重新又响了起来,听起来那车已过宫门而去。

卫灵公很奇怪,说这是谁的车啊,怎么这么怪?他的夫人说,这一定是蘧伯玉的车。卫灵公越发的奇怪了: “夫人,你门都没出,怎么就知道是蘧伯玉的车子呢?”夫人答道: “我听说,为了表达对君王的敬意,路过宫门要停车下马,步行而过。真正的忠臣孝子,不是因为光天化日才持节守信,更不因为独处暗室就放纵堕落。蘧伯玉是我们卫国的贤人,对朝廷尊敬有加,为人仁爱而智慧。他一定不会因为是在夜里就不遵礼节,驾车奔驰而过。因此这一定是他了。”

卫灵公不信,派人暗地查访,才发现昨夜驾车之人正是蘧伯玉。卫灵公又来到夫人那里,骗夫人说: “夫人,我派人查过了,那个人不是蘧伯玉,这回你可猜错了。”没想到夫人听得此言,取来杯子斟满了美酒,跪下来朝着卫灵公拜了两拜,慌得卫灵功连忙上前双手搀扶,“夫人这是何意?”夫人说: “我这是恭喜大王您啊。我本来以为我们卫国只有蘧伯玉这样一个出类拔萃的君子,既然昨天晚上那人不是他,那么大王您就有拥有一位贤臣了,这正是国家之福,难道不值得庆贺吗?”

蘧伯玉奉命出使楚国,遇见楚国的公子皙,公子皙对他说: “我听说第一流的人才可以将妻子托付给他;第二流的人才可以让他捎话;第三流的人才可以将财物托付给他。若是一人三者兼备,便可以托付自己的身家性命。是不是这样呢?”蘧伯玉说: “您不用再说了,我明白了。”两人分手之后,蘧伯玉觐见楚王,完成了出使的使命后,坐下来与楚王聊天,说着说着就谈到了人才上。楚王问蘧伯玉: “你说哪个国家的人才最多啊?”蘧伯玉答道: “当然是楚国。”楚王一听这个高兴,可蘧伯玉接着往下说: “可楚国人才虽然多,但是楚国不会用人。”这下楚王不乐意了: “你这说的是什么话?!”蘧伯玉坦然回答: “大王,您先别生气,听我慢慢说。伍子胥,是楚国人吧?结果背井离乡投奔了吴国,在吴国当了宰相,发兵攻打楚国,把楚国兵马杀个大败,最后楚平王被鞭尸示众,真是太惨了。衅蚡黄,也是楚国人吧?一样背井离乡去了晋国,晋国令其治理七十二县,结果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老百姓安居乐业。今天我在路上碰见了公子皙,这也是不世出的人才,如今又要离开楚国,不知道要去为哪一国效力了。”楚王听到这里,恍然大悟,拉着蘧伯玉的手说: “若无先生之言,楚国又失去一位大才。”于是连忙派人快马加鞭追回公子皙,并拜之为相。

蘧伯玉是一个富于自省精神的人。有一天,蘧伯玉派人来拜望孔子,孔子向来人询问蘧伯玉的近况,来人回答说: “他正设法减少自己的缺点,可却苦于做不到。”来人走后,孔子对弟子说: “这是了解蘧伯玉的人啊。”蘧伯玉每一天都思考前一天所犯的错误,力求使今日之我胜昨日之我;他每一年都要思考前一年的不足,到了五十岁那年,仍然在思考之前所犯的过错。所谓“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

下页:智--崇尚知识 追求真理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