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修身齐家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自省是修身的根本
类别:儒学中修 作者:

自省是人达到“圣人”和“君子”道德、学识境界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是一种涵养手段,具有自身的一些特性。

儒家认为,自省是“修身之本”,是“中兴之本”。儒家讲求“内圣外王”,其思想内涵之一,是指自身的修养(“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自身修养,才能完成治理国家的任务。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当中,修身被看作是头等大事。而修身之本则是“自反”,即自省。比如: “自反者,修身之本也。本得,则用无不利。”“以反求诸己为要法,以言人不善为至戒。”自省是修身的根本,修身的问题解决了,其它的具体问题都好解决了。刘宗周的观点更为明确,他认为,自省、慎独是修身的唯一途径,除此之外,别无他途。他说: “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功夫。”曾国藩也说: “动心忍性,斯大任之基;侧身修行,乃中兴之本。自古成大兴者,未有不自困心横虑,觉悟知非而来者也。……有二语焉,曰: ‘无好快意之事,常存省过之心’”。曾国藩认为,自古以来成大事者,未有不重自省、自律者,这已成为儒家的基本观念之一。

自省是一种“工夫”,且是一种“平日著工夫”。“闲居无事,且试自思之。其行事有于所当是而非,当非而是,当好而恶,当恶而好,自察而知之,亦是工夫。”朱熹认为,要时时“自去检点”,小说中有关于赵公以黑白豆来记载善恶念头的故事。这是古人一种“自我检点”、“自我修行”的“工夫”。我们若能象赵公这样“一日间试看此几个时在内?几个时在外”,则自己“仁”、“义”、“礼”、“智”否,“可见矣”。朱熹认为,自省是一种“平日”的“工夫”,“临阵磨枪”是无济于事的。他说: “此事须是平日著工夫,若待他起后方省察,殊不济事。”

自省是非常严谨的事情,是容不得半点疏忽的。从地位上讲,自省应和“纲常”处在一个层面上。“德性之学,须要时时刻刻提撕警省,则天理常存,而人欲消熄。苟有一息之间,则人欲长而天理微矣。”但要做到时时自省是非常困难的。孔子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尽管如此,还是应该时时自省,于“一念发动处”便修正错误,否则就会酿成“难遏”、“难平”的不良后果。胡宏认为: “情一流则难遏,气一动则难平。流而后遏,动而后平,是以难也。察而养之于未流,则不至于用遏矣,察而养之于未动,则不至于用平矣。是故察之有素,则虽婴于物而不惑,养之有素,则虽激于物而不悖。”

自省应是自觉的,而不是表面应付的;应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了过错就必须诚实地面对它,反省它。但是,反省本身有时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它需要勇气,它要求自剖隐痛,有时还事关人格与尊严。尽管如此,要自觉地把不便说的说出来,把不便写的写出来,然后扪心自问: 我为什么会这样?如何更正?惟有如此,人才可以完善自己,才可以提高自己,才可以塑造理想的人格。“见人有片善,早去仿学他,盖不见其人之可责,惟责己也。”

下页:中庸之道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