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孝悌忠信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清明”的嬗变与感恩文化精神的赋予
类别:儒学中修 作者: ( 字号:   )

清明本是一种与农作物生长相关的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是一年中二十四节气之一,其确定大概始于周代。其具体日期是冬至后第107 天。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北方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说法。可见,清明本是反映自然运行规律的,并不具有人文的意义。其后来被赋予人文的意义,还得从清明与寒食的结合而说起。

寒食原是一种饮食习俗,因纪念春秋时晋国名臣介子推焚死绵山,禁火以祀之。关于子推抱木焚死之事,《左传》未见记载。《后汉书》《周举传》谓: “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该书注引刘向《新序》: “晋文公反国,介子推无爵,遂去而之介山之上。文公求之不得,乃焚其山,推遂不出而焚死。”这里所说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代,时晋国太子申生的弟弟重耳,返国做了君主(即后来的晋文公),他给许多追随者都封爵加赏,却忘记了曾在饥饿难忍时割自己股肉给他充饥的恩人介子推。子推后隐居绵山(后改为介山,在今山西介休东南)。晋文公省悟后求之不得,遂放火焚山,欲求其自出,但却被烧死在山中。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疾病缓急,犹不敢犯,为介子推故也” (桓谭《新论·离事》)。按照这种说法,寒食乃因介子推事而起,故唐卢象写有《咏寒食》诗,云: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寒食成为社会习俗,至迟在汉代局部地区已形成,到唐代则广为流行。唐人徐坚《初学记》谓: “《荆楚岁时记》曰: 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斗鸡,镂鸡子,斗鸡子,打球,秋千。” 到了寒食之日,人们便不生火做饭,只吃前一天准备好的冷食,故称“寒食”。同时,还相伴一些其他的娱乐活动如斗鸡、打球、荡秋千之类。不过,也有说季春禁火,是周之旧制。《礼记·郊特牲》: “季春出火,为焚也。”唐人徐坚《初学记》注引《周书·司烜氏》: “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又引“今寒食准节气是仲春之末,清明是三月之初,然则禁火盖周之旧制”。作为一种习俗,寒食显然起源于对介子推的纪念,也说明寒食与感恩的情怀有密切的联系。

寒食日的时间,据徐坚《初学记》注: “据历合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也就是在清明前一两天,离冬至106天。到隋唐之后,中原出现“寒食祭墓”之行事,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可见“寒食祭墓”实际是后来清明扫墓习俗之滥觞。二者的结合,至迟在唐代已基本出现。在明代方臻于完成。史载唐开元二十四年敕: “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又敕“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唐宋后清明设祭渐成习俗。《宋史》《礼志》说得很明确: “古者无墓祭,秦、汉以降,始有其仪。至唐,复有清明设祭。”这样,清明也逐渐有了祭祖扫墓的行事,寒食扫墓反而淡化,几成为清明的别称。在宋代仍有将寒食、清明、上巳并提的,如《全宋词》就有张元千“寒食清明都过却”、张履信“寒食清明,虽然过了,未觉春闲”的词句,李曾伯“清明上巳,二美相并”即可证。说明三者的结合以及清明的凸显和寒食、上巳的淡去,从唐至宋明,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期。

清明的嬗变及扫墓祭祖习俗的形成说明,寒食所蕴涵的感恩纪念的人文因素被转移给了清明节,于是清明节在保留自然时令节气的意义的同时,更多具有深厚的人文意义。也就是说,她既有迎接春天的到来,以到大自然踏青怀抱为乐的时令意义,又有宗教祭祀和感念祖宗恩德的道德情感因素。人们在这一天纷纷出行到郊外祖坟所在地,在肃穆的氛围中进行种种缅怀祖宗、追念恩德、寄托情怀的活动,其中所内蕴的文化精神就是感恩,这与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传统一脉相承,与儒家文化中“孝”道的文化精神相得益彰,甚至可以说,是传统“孝”道通过礼仪层面的进一步彰显。由于有了文化的内涵,所以清明节就与其他节气不同,成为被赋予了人文意义和独特文化精神的重要节日。

下页: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恕行孝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