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儒家仁道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去食存信 仁甚于水火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 ( 字号:   )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去食存信”一直被汉宋以来的儒者理解为孔子要求老百姓宁可饿死也要守信。这还不是吃人的观点吗?但,孔子是不是这个意思呢?

如果不是去老百姓的口粮,又是去什么食呢?

《礼记·王制》:“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凶旱水溢,民无菜色,然后天子食。”可见,为了防止凶旱水溢,国家必须有储备。这样,遇到灾荒之年,民众也不会挨饿,民众能吃饱,天子才饮食。

《周礼·地官》:“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艰阨;门关之委积,以养老孤;……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

《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绝,开府库,出币帛,周天下。”

《礼记·曲礼》:“岁凶,年谷不登,君膳不祭肺,马不食谷,驰道不除,祭事不县。大夫不食粱,士饮酒不乐。”

《孔子家语·王言解》:“征敛百姓,非以盈府库也。惨怛以补不足,礼节以损有余,多信而寡貌。其礼可守,其言可覆,其迹可履。如饥而食,如渴而饮。民之信之,如寒暑之必验。”

《孟子·梁惠王下》:“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也就是说储备是为了救济百姓,而不是为了统治者自己享受,尤其是在灾荒之年,“民无菜色,然后天子食”。所以,“去食”是在灾荒之年去国之积蓄以救济百姓,这样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而不是从老百姓口中夺走粮食让老百姓饿死守节。

“铸名器,藏宝财,固民之殄病是待。”(《国语·鲁语上》)铸器物、藏宝财的目的也是为了在灾荒之年用这些器物与别国换粮食救济百姓,而不是为了自己占有。

《左传·襄公九年》:“晋侯归,谋所以息民。魏绛请施舍,输积聚以贷。自公以下,苟有积者,尽出之。国无滞积,亦无困人……三驾而楚不能与争。”晋文公上台后施舍国人,国人信服他,所以能战败楚国成为霸主。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郑饥而未及麦,民病。子皮以子展之命,饩国人粟,户一钟,是以得郑国之民。……宋亦饥,请于平公,出公粟以贷。使大夫皆贷。司城氏贷而不书,为大夫之无者贷。宋无饥人。”郑国和宋国的大夫在饥荒之年救济民众,所以,得到国民的信任。

既然有这些规定,孔子为什么还要这样说呢?看看当时的情况:

《左传·襄公三十年》:“陈,亡国也,不可与也。聚禾粟,缮城郭,恃此二者,而不抚其民。”《左传·昭公十九年》:“吾闻抚民者,节用于内,而树德于外,民乐其性,而无寇仇。今宫室无量,民人日骇,劳罢死转,忘寝与食,非抚之也。” 可见,聚禾粟,不抚其民,则失民信,必将失国;去食抚民则得民。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孟子·梁惠王下》) 这就是“必不得已”时该去食而不去食,老百姓饿死却不开仓发粮,从而失去了民的信任,别国来犯,老百姓也不去战斗。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孟子·梁惠王上》),对于这样的统治者,老百姓还会信任他们吗?“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大学》)

《论语·子路篇》:“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孟子·梁惠王上》:“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管子·牧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孔子、孟子都是要求统治者让利于民,先让老百姓富起来,才能要求他们学忠信礼义,否则,“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孔子的道德仁义礼的要求都是针对从政者,只有从政者按照道德仁义礼做好了,老百姓才能活下去、才能活得好。

《管子·乘马数》是讲国家赋税筹划的策略,所以,讲到如何使用积蓄时则更有积极的意义:“人君之守高下,岁藏三分,十年则必有三年之余。若岁凶旱水泆,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者为庸。故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策也。” 昏君不管年成、不管时季建台榭,而会筹划的国君则不在年成好的时候劳累百姓。国君储备了粮食,在灾荒之年,老百姓无法播种收获,国君则让这些人来搞建设,建设的目的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在灾荒之年老百姓可以通过劳动获得生活资源。“国有十年之蓄,而民不足于食,皆以其技能望君之禄也。”(《管子·国蓄》)这里是鼓励人靠技能从统治者的积蓄那里获取更多的生活资源。

“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礼记·经解》)没有等到民众来求就让他们有所得就是信。所以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是说统治者不要怕自己无食会饿死,失去老百姓的信任国家就难以存在,在老百姓需要救济时,应该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绝,开府库,出币帛,周天下,“民无菜色,然后天子食”。只有这样,百姓才能对统治者有信心。所以说“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统治者有信,是立国的根本,是老百姓得以生存的基础。 “上好信,则民不敢不用情。”信都是指统治者对民众的做法是否得到民众的信任。

下页:孟子之道:四端之心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