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宋明理学·近思录译文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卷十二·改过及人心疵病译文
类别:儒家经典 作者:朱熹 吕祖谦 ( 字号:   )

12·01 濂溪先生曰:仲由喜闻过,令名无穷焉。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噫!——周敦颐《通书·过》

[译文]周敦颐先生说:子路爱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因而有无穷的美名。今天的人犯了过错,不喜欢人来规劝,就象护着身上的病而忌讳医治,宁可灭亡自身也不醒悟。唉!

12·02 伊川先生曰:德善日积,则福禄日臻。德逾于禄,则虽盛而非满。自古隆盛,未有不失道而丧败者也。——《程氏易传·泰传》

[译文]程颐先生说:德与善一天天积累,则福和禄就会一天天自己到来。德行高出了享有的禄位,那么即使所享之禄达到顶点也不称作满。自古以来官隆福盛之家,没有不丧失道义而会衰落的呀。

12·03 人之豫乐,心悦之,故迟迟,遂至于耽恋不能已也。《豫》之六二,以中正自守,其介如石,其去之速,不俟终日。如二可谓见几而作者也。盖中正故其守坚,而能辨之早,去之速也。——《程氏易传·豫传》

[译文]人对于安逸豫享乐,心中喜悦,不肯断然舍弃,故迟之又迟,终至于迷恋安乐而不能自拔。《豫》卦的六二爻,能以中正自守,其品质高介如石,能够很快舍弃逸乐而去,不等过完这一天。象六二爻之明智,可以称得上是看到征兆就迅速行动的了。由于其处中正之位所以能守身坚定,又能及早区别逸乐之害,而迅速地舍弃它。

12·04 圣人为戒,必于方盛之时。方其盛而不知戒,故狃安富则骄侈生,乐舒肆则纲纪坏,忘祸乱则衅孳萌,是以浸婬不知乱之生也。——《程氏易传·临传》

[译文]圣人戒备祸患,一定要在正当兴盛之时。当兴盛的时候不知戒惧,因而习惯于安乐富足就会产生骄侈,乐于舒适肆意纲纪就会破坏,忘怀于祸乱事端就会萌动,因此就象水渐积渐多一样,国家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终至发生动乱。

12·05 《复》之六三,以陰躁处动之极,复之频数而不能固者也。复贵安固,频复频失,不安于复也。复善而屡失,危之道也。圣人开迁善之道,与其复而危其屡失,故云“厉无咎,”不可以频失而戒其复也,频失则为危,屡复何咎?过在失而不在复也。——《程氏易传·复传》

[译文]《复》卦的六三爻,以陰躁之性又处在下卦震动的终点上,是再三地复于善却不能固守于善的象征。复善改过贵在安定稳固,频频地复又频频地失,是不能安居于复善呀。复于善又每每失去,这是危险的呀。圣人向人指明了迁善改过之路,赞扬勉励人们复于善而又让他们明白屡次失败的危险,所以爻辞说:“厉无咎。”又不可以因为屡次改过复于善而又频频失误而制止他迁善改过啊。频频地失去是危险,屡次改过有什么错误呢?过失在于失误而不在于复善。

12·06 睽极则喭戾而难合,刚极则躁暴而不详,明极则过察而多疑。暌之上九,有六三之正应,实不孤。而其才性如此,自睽孤也。如人虽有亲党,而多自疑猜,妄生乖离,虽处骨肉亲党之间,而常孤独也。——《程氏易传·暌传》

[译文]暌离到了极限,则乖戾而难与人合,刚强到了极限就暴躁而不安详,明敏到了极限就过多审察而走向多疑。暌卦的上九爻,本来有六三爻与之正应,其实并不孤立。但它的特性乖戾、暴躁、多疑,是自我孤立起来了。这好比人,虽是亲戚族人,但多自猜疑,妄生乖离,即使在至亲骨肉亲族之间,却常常是孤单的。

12·07 《解》之六三曰:“负且乘,致寇至,贞吝。”传曰:小人而窃盛位,虽勉为正事,而气质卑下,本非在上之物,终可吝也。若能大正,则如何?曰:大亚非陰柔所能也。若能之,则是化为君子矣。——《程氏易传·解传》

[译文]《解》卦的六三爻辞说:“负且乘,致寇至,贞吝。”程颐解释说:小人而窃居高位,即使他尽力去做正事,但由于品质卑劣,原本不是在上位的人,最后也不免于羞涩。或者有人说:假如他能变成极正派的人,又会怎样呢?回答是:极其正派,不是陰柔之性所能作到的。如果能,那是改变气质而成为君子了。

12·08 《益》之上九曰:“莫益之,或击之。”传曰:理者天下之至公,利者众人所同欲。苟公其心,不失其正理,则与众同利,无侵于人,人亦欲与之,若切于好利,蔽于自私,求自益以损于人,则人亦与之力争,故莫肯益之,而有击夺之者矣。——《程氏易传·益传》

[译文]《益》卦的上九爻辞说:“没有人给他东西,却有人去攻讦他。”程颐解释说:理是天下的大公,利是人们一致追求的东西。如果能使自己的心公平,不失于正理,那就会与大众同享利益,不去侵略别人,别人也就想给他。如果好利心切,心为自私所蒙蔽,追求自己得益,而损害别人,那么别人也就与他抗争,所以就没有人肯送给他什么,而有人去攻击他并且夺取他的东西了。

12·09 《艮》之九三曰:“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传曰:夫止道贵乎得宜,行止不能以时,而定于一,则处世乖戾,与物睽绝,其危甚矣。人之固止一隅,而举世莫与宜者,则艰蹇忿畏,焚挠其中,岂有安裕之理?厉薰心”,谓不安之势,熏烁其中也。——《程氏易传·艮传》

[译文]《艮》卦的九三爻说:“它把艮的上下卦分隔开,它割裂了脊骨上的肉,不安之势象火一样炙烧着它的心。”程颐解释说:止之道贵在得宜,行动和静止不能按时,而却定着于一处,如此去处世,就乖戾不合,与他人背离继绝,那是很危险的呀。人倔强地胶着在一个角落里,而全天下没有与他合得来的人,那就会有艰险困迫愤恨畏惧,焚烧着、扰乱着他的心,哪里还有安闲宽裕的道理?“厉薰心”,说的就是不安之势,炙烤他的内心呀。

12·10 虽舜之圣,且畏巧言令色,说之惑人,易入而可惧也如此。——《程氏易传·兑传》

[译文]即使圣如虞,他尚且害怕那些花言巧语、以媚顺之色讨好人的人,可见取悦的手段迷惑人,是多么的容易攻入人心而且可畏呀。

12·11 治水,天下之大任也,非其至公之心,能舍己从人,尽天下之议,则不能成其功,岂方命圮族者所能乎?鲧虽九年而功弗成,然其所治,固非他人所及也。惟其功有叙,故其自任益强,喭戾圮益甚,公议隔而人心离矣,是其恶益显,而功卒不可成也。——《程氏经说·书解》

[译文]治水,是天下重大责任呀,除非他有至公之心,能够抛弃一己之明而顺从他人,充分采纳天下人的议论,则不能成其功,难道是依仗一己之能,背理行事,败坏善类的人所能承担的吗?鲧虽然治水九年而没有成功,但他所治理的,自然不是其他人所能赶得上的。正因为他取得了足有可叙之功,所以就更加自信个人的能力,更加严重地情性乖离毁败群类,天下公议听不到了,人也与他离心离德,如此一来,他的恶性就更加暴露,而最后也不可能成功。

12·12 人于外物奉身者,事事要好,只有自家一个身与心却不要好。苟得外面物好时,却不知道自家身与心已先不好了也。——《一程遗书》卷一

[译文]人对于奉养自身的外物,事事都要好,只有自己这一个身心反倒不要好。如果得到了外面奉身之物都好了的时候,却不懂得自己的身心已经先变好了。

下页:卷十四·圣贤气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