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宋明理学·近思录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卷十·君子处事之方
类别:儒家经典 作者:朱熹 吕祖谦 ( 字号:   )

1、伊川先生上疏曰:“夫钟怒而击之则武,悲而击之则哀。”诚意之感而入也,告于人亦如是,古人所以斋戒而告君也。臣前后两得进讲,未尝敢不宿斋预戒,潜思存诚,觊感动于上心。若使营营于职事,纷纷其思虑,待至上前,然后善其辞说,徒以颊舌感人,不亦浅乎?

2、伊川答人示奏稿书云:观公之意,专以畏乱为主。颐欲公以爱民为先。力言百姓饥且死,丐朝廷哀怜,因惧将为寇乱可也。不惟告君之体当如是,事势亦宜尔。公方求财以活人,祈之以仁爱,则当轻财而重民。惧之以利害,则将恃财以自保。古之时,得丘民则得天下。后世以兵制民,以财聚众。聚财者能守,保民者为迂。惟当以诚意感动,觊其有不忍之心而已。

3、明道为邑,及民之事,多众人所谓法所拘者,然为之未尝大戾于法,众亦不甚骇。谓之得伸其志则不可,求小补,则过今之为政者远矣。人虽异之,不至指为狂也。至谓之狂,则大骇矣。尽诚为之,不容而后去,又何嫌乎?

4、明道先生曰:一命之士,苟存心于爱物,于人必有所济。

5、伊川先生曰:君子观天水违行之象,知人情有争讼之道。故凡所作事,必谋其始。绝讼端于事之始,则讼无由生矣。谋始之义广矣!若慎交结,明契券之类是也。

6、师之九二,为师之主。将专则失为下之道,不专则无成功之理,故得中为吉。凡师之道,威和并至,则吉也。

7、世儒有论鲁祀周公以天子礼乐,以为周公能为人臣不能为之功,则可用人臣不得用之礼乐,是不知人臣之道也。夫居周公之位,则为周公之事,由其位而能为者,皆所当为也。周公乃尽其职耳。

8、大有之九三曰:“公用享于天子,小人弗克。”传曰:三当大有之时,居诸侯之位,有其富盛,必用享通于天子。谓以其有为天子之有也,乃人臣之常义也。若小人处之,则专其富有以为私,不知公己奉上之道。故曰“小人弗克”也。

9、人心所从,多所亲爱者也。常人之情,爱之则见其是,恶之则见其非。故妻孥之言,虽失而多从。所憎之言,虽善为恶也。苟以亲爱而随之,则是私情所与,岂合正理?故随之初九“出门而交,则有功”也。10、随九五之象曰:“孚于嘉吉,位正中也。”传曰:随以得中为善。随之所防者,过也。盖心所说随,则不知其过矣。

11、坎之六四曰:“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传曰:此言人臣以忠信善道,结于君心,必自其所明处乃能入也。人心有所蔽,有所通。通者明处也,当就其明处而告之,求信则易也。故曰:“纳约自牖。”能如是则虽艰险之时,终得无咎也。且如君心蔽于荒乐,唯其蔽也,故尔虽力诋其荒乐之非,如其不省何?必于所不蔽之事推而及之,则能悟其心矣。自古能谏其君者,未有不因其所明者也。故讦直强劲者,率多取忤,而温厚明辨者,其说多行。非唯告于君者如此,为教者亦然。夫教必因人之所长,所长者,心之所明也。从其心之所明而入,然后推及其余,孟子所谓成德达才是也。

12、恒之初六曰:“浚恒贞吉。”象曰:“浚恒之凶,始求深也。”传曰:初六居下,而四为正应。四以刚居高,又为二三所隔,应初之志,异乎常矣。而初乃求望之深,是知常而不知变也。世之责望故素,而至悔咎者,皆浚恒者也。

13、遁之九三曰:“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传曰:系恋之私恩,坏小人女子之道也。故以畜养臣妾则吉。然君子之待小人,亦不如是也。

14、睽之象曰:“君子以同而异。”传曰:圣贤之处世在人理之常,莫不大同。于世俗所同者,则有时而独异。不能大同者,乱常拂理之人也。不能独异者,随俗习非之人也。要在同而能异耳。

15、睽之初九,当睽之时,虽同德者相与,然小人乖异者至众,若弃绝之,不几近天下以仇君子乎?如此则失含弘之义,致凶咎之道也,又安能化不善而使之合乎?故必见恶人,则无咎也。古之圣王,所以能化奸凶为善良,革仇敌为臣民者,由弗绝也。

16、睽之九二,当睽之时,君心未合,贤臣在下,竭力尽诚,期使之信合而已。至诚以感动之,尽力以扶持之。明义理以致其知,杜蔽惑以诚其意,如是宛转,以求其合也。遇非枉道逢迎也。巷非邪僻由径也。故象曰:“遇主于巷,未失道也。”

17、损之九二曰:“弗损益之。”传曰:不自损其刚贞,则能益其上,乃益之也。若失其刚贞而用柔说,适足以损之而已。世之愚者,有虽无邪心,而惟知竭力顺上为忠者,盖不知弗损益之之义也。

18、益之初九曰:“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象曰:“元吉无咎,下不厚事也。”传曰:在下者本小当处厚事,厚事,重大之事也,以为在上所任。所以当大事,必能济大事,而致元吉,乃为无咎。能致元吉,则在上者任之为知人,己当之为胜任。不然,则上下皆有咎也。

19、革而无甚益,犹可悔也,况反害乎?古人所以重改作也。

20、渐之九三曰:“利御寇。”传曰:君子之与小人比也,自守以正。岂唯君子自完其己而已乎?亦使小人得不陷于非义。是以顺道相保,御止其恶也。

21、旅之初六曰:“旅琐琐,斯其所取灾。”传曰:志卑之人,既处旅困,鄙猥琐细,无所不至。乃其所以致悔辱,取灾咎也。

22、在旅而过刚自高,致困灾之道也。

23、兑之上六曰:“引兑。”象曰:“未光也。”传曰:说既极矣,又引而长之,虽说之之心不已,而事理已过,实无所说。事之盛则有光辉,既极而强引之长,其无意味甚矣,岂有光也?

24、中孚之象曰:“君子以议狱缓死。”传曰:君子之于议狱,尽其忠而已。于决死,极于恻而已。天下之事,无所不尽其忠,而议狱缓死,最其大者也。

25、事有时而当过,所以从宜。然岂可甚过也?如过恭过哀过俭,大过则不可。所以小过为顺乎宜也。能顺乎宜,所以大吉。

26、防小人之道,正己为先。

27、周公至公不私,进退以道,无利欲之蔽。其处己也,夔夔然存恭畏之心。其存诚也,荡荡焉无顾虑之意。所以虽在危疑之地,而不失其圣也。诗曰:“公孙硕肤,赤舄几几。”

28、采察求访,使臣之大务。

29、明道先生与吴师礼谈介甫之学错处,谓师礼曰:为我尽达诸介甫,我亦未敢自以为是,如有说,愿往复。此天下公理,无彼我。果能明辨,不有益于介甫,则必有益于我。

30、天祺在司竹常爱用一卒长,及将代,自见其人盗笋皮,遂治之无少贷。罪己正,待之复如初,略不介意。其德量如此。

31、因论口将言而嗫嚅曰:若合开口时,要他头也须开口。须是“听其言也厉”。

32、须是就事上学蛊。“振民育德”然,有所知后,方能如此。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33、先生见一学者忙迫,问其故,曰:“欲了几处人事。”曰:某非不愿周旋人事者,曷尝似贤急迫?

34、安定之门人往往知稽古爱民矣,则“于为政者何有”。

35、门人有曰:“吾与人居,视其有过而不告,则于心有所不安。告之而人不受,则奈何?”曰:与之处而不告其过,非忠也。要使诚意之交通,在于未言之前,则言出而人信矣。又曰:责善之道,要使诚有余而言不足,则于人有益,而在我者无自辱矣。

36、职事不可以巧免。

37、“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此理最好。

38、克勤小物最难。

39、欲当大任,须是笃实。

40、凡为人言者,理胜则事明,气忿则招拂。

41、居今之时,不安今之法令,非义也。若论为治,不为则已,如复为之,须于今之法度,内处得其当,方为合义。若须更改而后为,则何义之有?

42、今之监司,多不与州县一体。监司专欲伺察,州县专欲掩蔽。不若推诚心与之共治。有所不逮,可教者教之,可督者督之。至于不听,择其甚者去一二,使足以警众可也。

43、伊川先生曰:人恶多事,或人悯之,世事虽多,尽是人事。人事不教人做,更责谁做?

44、感慨杀身者易,从容就义者难。

45、人或劝先生以加礼近贵。先生曰:何不见责以尽礼,而责之以加礼?礼尽则已,岂有加也?

46、或问:“簿,佐令者也。簿所欲为,令或不从,奈何?”曰:当以诚意动之。今令与簿不和,只是争私意。令是邑之长,若能以事父兄之道事之,过则归己,善则惟恐不归于令,积此诚意,岂有不动得人?

47、问:“人于议论多欲直己,无含容之气,是气不平否?”曰:固是气不平,亦是量狭。人量随识长,亦有人识高而量不长者,是识实未至也。大凡别事,人都强得,惟识量不可强。今人有斗筲之量,有釜斛之量,有钟鼎之量,有江河之量。江河之量亦大矣,然有涯。有涯亦有时而满,惟天地之量则无满。故圣人者,天地之量也。圣人之量,道也。常人之有量者,他资也。天资有量须有限。大抵六尺之躯,力量只如此。虽欲不满,不可得也。如邓艾位三公,年七十,处得甚好。及因下蜀有功,便动了。谢安闻谢玄破苻坚,对客围棋,报至不喜,及归折屐齿,强终不得也。更如人大醉后益恭谨者,只益恭谨,便是动了。虽与放肆者不同,其为酒所动一也。又如贵公子位益高,益卑谦。只卑谦便是动了。虽与骄傲者不同,其为位所动一也。然惟知道者量自然宏大,不勉强而成。今人有所见卑下者,无他,亦是识量不足也。

48、人才有意于为公,便是私心。昔有人典选其子弟系磨勘,皆不为理。此乃是私心。人多言古时用直,不避嫌得。后世用此不得,自是无人,岂是无时?

49、君实尝问先生曰:“欲除一人给事中,谁可为者?”先生曰:初若泛论人才,却可。今既如此,颐虽有其人,何可言?君实曰:“出于公口,入于光耳,又何害?”先生终不言。

50、先生云:韩持国服义最不可得。一日,颐与持国、范夷叟于颍昌西湖。须臾,客将云,有一官员上书,谒见大资。颐将谓有甚急切公事。乃是求知几。颐云大资,居位却不求人,乃使人倒来求己,是甚道理?夷叟云:“只为正叔太直。求荐章,常事也。”颐云:不然。只为曾有不求者不与,来求者与之,遂致人如此。持国便服。

51、先生因言今日供职,只第一件便做他底不得。吏人押申转运司状,颐不曾签。国子监自系台省,台省系朝廷官。外司有事,合行申状。岂有台省倒申外司之理?只为从前人只计较利害,不计较事体,直得凭地。须看圣人欲正名处,见得道名不正时,便至礼乐不与。是自然住不得。

52、学者不可不通世务。天下事,譬如一家。非我为则彼为,非甲为则乙为。

5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思虑当在事外。

54、圣人之责人也常缓。便见只欲事正,无显人过恶之意。

55、伊川先生曰:今之守令,唯制民之产。一事不得为。其他在法度中,甚有可为者,患人不为耳。

56、明道先生作县,凡坐处皆书“视民如伤”四字。常曰:“颢常愧此四字。”

57、伊川每见人论前辈之短,则曰:汝辈且取他长处。

58、刘安礼云,王荆公执政,议法改令,言者攻之甚力。明道先生尝被旨赴中堂议事。荆公方怒言者,厉色待之。先生徐曰:天下之事,非一家私议。愿公平气以听。荆公为之丑屈。

59、刘安礼问临民。明道先生曰:使民各得输其情。问御吏。曰:正己以格物。

60、横渠先生曰:凡人为上则易,为下则难。然不能为下,亦未能使下。不尽其情,伪也。大抵使人常在其前,己尝为之,则能使人。

61、坎维心亨,故行有尚。外虽积险,苟处之心亨不疑,则虽难必济,而往有功也。今水临万仞之山,要下即下,无复疑滞。险在前,惟知一义理而已,则复何回避?所以心通。

62、人所以不能行己者,于其所难者则惰。其异俗者,虽易而羞缩。惟心弘,则不顾人之非笑,所趋义理耳,视天下莫能移其道。然为之,人亦未必怪。正以在己者义理不胜,惰与羞缩之病,消则有长,不消则病常在。意思龌龊,无由作事。在古气节之士,冒死以有为。于义未必中,然非有志概者莫能。况吾于义理已明,何为不可?

63、姤初六:“羸豕孚谪躅。”豕方羸时,力未能动。然至诚在于踯躅,得伸则伸矣。如李德裕处置阉宦,徒知其帖息威伏,而忽于志不忘逞。照察少不至,则失其几也。

64、人教小童,亦可取益。绊己不出入,一益也。授人数数,己亦了此文义,二益也。对之必正衣冠,尊瞻视,三益也。常以因己而坏人之才为忧,则不敢惰,四益也。

下页:卷十一·教学之道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