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卫灵公》中:子贡问老师:“有什么样的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夫子就说了:“那就应该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经成为我们的道德金律,甚至被国际社会所认可。孔子对于什么是忠,并没有直接的解释,或许他认为忠是什么大家都知道,并不需要专门的解释。但是对于什么是恕,孔子在上面一段话里面解释了,那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宋代朱熹在《中庸章句》中对忠恕的解释:“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
孔子和两个学生分别谈了他的“一贯之道”,谈的角度有所不同。和子贡谈的是学问的一贯之道,而和曾参谈的是修身的一贯之道。虽然两次侧重点显然不同,但二者密切相关,最终的一贯之道却是一致的,其实是一回事。因为孔子的教育目标就是教学生成为具有各方面才能的君子,其基础和核心内容就是修身,所以修身之道就是学问之道。
按照现在的学科划分,孔子主要教学生政治学和伦理学,就是教学生如何去从政,如何做人,加到一起就是怎么做一个君子。孔子教的东西的核心就是忠恕之道。忠恕之道并不是简单的书本知识和道理,还需要学生去体会、去认知、去感悟,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学来启发出学生的仁爱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