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君子之道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儒学便是君子之学,到底什么是君子?
类别:儒学中修 作者:

《论语·雍也》中说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认为注重内在的品格修养再加上丰富的学识文采,就差不多是理想中的儒家君子了。

“君子”在西周时期主要是对贵族和执政者的尊称。到后来,孔子在儒学中对“君子”这一概念赋予了更多优秀品德的意蕴和内涵。儒学具有修己和治人两个方面,但无论是修己还是治人都必须先成为君子。

“君子”是《论语》中反复刻画的,共计出现了107处,由此足见孔子对君子人格的钟爱和重视。文化的功能是以文化人,这些伦理规范或者说美好品德,最终都聚集、沉淀和升华为一个名为“君子”的理想人格。

为了让世人能够认识和理解“君子”,孔子睿智地在《论语》里采取比较法,用比君子高大的“圣人”和比君子矮小的“小人”来做比较,让人们明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就是君子人格了。

孔子对弟子把他奉为“圣人”的做法表示反对,说道:“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他不敢自诩为“圣人”,而既高尚又平凡的“君子”倒是可学可做的。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关于“小人”,他在与君子一系列对比中对其予以否定。比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说:君子懂得正义,小人只讲究私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时时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常常局促不安而忧愁。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名利;“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要求自己,小人只要求别人;“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安详舒展而不傲慢,小人傲慢而不安详舒展,如此等等。

这就告诉我们,君子既不同于难以企及的、仰之弥高的圣人;另一方面也与目光短浅、见利忘义的小人判然有别。儒家文化旨在把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们培育出一种理想的“君子人格”。

儒学倡导以文化人,文化最深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所以孔子更愿以言行举止来影响弟子们乃至更多的人,所以他不愿做高高在上的圣人,只愿做具有美好品格的君子。

下页:中庸不是和稀泥、墙头草、不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