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支气管与哮喘专题 < 疾病防治丛书 < 医学书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如何辨证治疗喘证
来源: 作者: 时间: ( 字号:   )

支气管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可参考本病辨治。辨证时首辨虚实:病史方面,应注意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健康状况,有无心跳气短,遗精腰酸,尿少身肿,咳嗽等病史和其他出血病史。大致青壮年多为实证,中老年多为虚证;既往健康,常有气喘发作,遇劳遇寒即发,多属于虚。妇女尤当详细询问生育史、月经史, 特别是有无慢性失血或大失血情况,如在重病大病之后,或产后失血,突然气喘,多属虚证,甚至是元气败绝的危候。了解患者在发病前有无感寒受凉、精神紧张、过劳、饮食不当等明显的发病诱因,也很重要。一般受寒或饮食不当而喘者,多属于实;精神紧张或因疲劳而喘者,多属于虚。

临床症状与体征方面,喘而呼吸深长,面赤身热,舌质红,舌苔厚腻或黄燥,不消瘦,无浮肿,脉象浮大滑数者为实证;呼吸微弱浅表,呼多吸少,慌张气怯,面色苍白或青灰,额有冷汗,舌质淡,舌上无苔或有苔而白滑或黑润,全身消瘦或浮肿,脉象微弱或浮大中空者为虚。如气喘痰鸣,气不接续,张口抬肩不得卧,四肢厥冷,面色白光白,汗出如珠如油,六脉似有似无,即为元气欲脱的危候。

其次,辨寒热:属寒者其痰清稀如水或痰白有沫,面色青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质淡苔白滑, 脉象浮紧或弦迟。属热者症见痰色黄、稠粘或虽色白面粘,咯吐不利,面色赤,口渴引冷,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象滑数。

治疗原则

实喘以去邪为急,在表解之,在里清之,寒痰则温化宣肺,热痰则清化肃肺,湿痰则燥湿理气。虚喘以扶正培本为主,或补肺,或健脾,或补肾,阳虚则温补之,阴虚则滋养之;至于虚实夹杂,寒热兼见者,又当根据具体情况辨证选方用药。此外,由于喘证多继发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 ,所以还应当注意积极地治疗原发病,不能不问原因,见喘平喘。如因产后、病中大失血引起的喘息,久病、重病突然出现呼吸迫促等等,皆属正气虚脱的证候,亟应加以注意。

分型论治

实喘

(1)风寒束肺

①症状:咳嗽、气喘、胸闷、痰色白而清稀,口不渴;初起多见兼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喉痒、鼻痒等症,舌质不红,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②病机分析:风寒表证以恶寒、发热、无汗、苔白脉浮为特点。由于肺合皮毛、主气、司呼吸,风寒之邪,袭于表分,肺气不得正常宣降,津液留聚为痰,故咳嗽气喘。寒主收引,故初起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等表证;鼻痒、喉痒,是风邪干于清道的表现。舌、脉亦均系风寒外束之象。

风寒袭于肺卫,肺气壅闭,如能及时宣肺散寒、哮喘易平。如失于表散,病邪遗留而为病根,即前人所谓“寒入肺俞”,以后往往一触风寒即易发作。

③治法:辛温解表,宣肺平喘。

④方药:常用麻黄汤加减。如表症不重,可去桂枝,即为宣肺平喘之三拗汤;喘甚加苏子、前胡降气平喘,痰多加半夏、橘红或制南星、白芥子燥湿化痰,胸闷加枳壳、桔梗、苏梗。

如得汗后喘尚未平,汗出恶风,脉浮缓者,可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调营卫而兼下气平喘。高龄、气虚之体,因用麻、桂有顾忌者,可选用参苏饮。

(2)外寒内饮

①症状:喘息,咳嗽,痰多稀薄如水状,恶寒,发热无汗,形寒肢冷,背冷,面色青晦,口不渴或渴不喜饮,舌苔白滑,脉弦紧。

②病机分析:饮邪内伏以背冷,痰多清稀,腹中漉漉有声,小便不利等症状为特征。由于患者脾肾之阳不足,所以水饮得以产生和留聚,触冒风寒,甚至加换衣服稍一不慎,外寒即可引动内饮,阻塞气道,肺气不得宣降,遂发气喘。

③治法:温肺散寒,解表化饮。

④方药:常用小青龙汤。如咳喘重者,加杏仁、射干、前胡、紫菀。

痰鸣,咳喘不得息,可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兼烦躁面赤,呛咳内热者,小青龙汤加生石膏、芦根,药煎好后,稍凉服。由于痰饮系脾肾阳虚,水饮不化所致,故在用药后喘证缓解,即当改从治本入手,常服苓桂术甘汤、六君子汤、金匮肾气丸一类处方脾肾双补,温阳化饮。阳虚体质,外有风寒,内有水饮,而不任发越者,可用小青龙汤去麻黄、细辛,或以六君子汤加干姜、细辛、五味子。阳虚水泛,阳寒内盛,症见恶寒肢冷,面目虚浮,口唇青紫,脉细微,苔白滑者,可选用真武汤,或四逆汤加人参、肉桂、茯苓、麻黄。

(3)痰湿壅肺

①症状:气喘、咳嗽、痰多而粘腻,咯吐不利,胸中满闷,恶心,舌苔白腻,脉滑。

②病机分析:湿痰上壅于肺,肺气不得宣畅,故为喘、嗽、胸闷、恶心诸证。湿痰留连体内, 既影响脾的健运,又成为喘证的内在病因,一受风寒或因疲劳汗出,饮食不当,则喘息加剧。湿痰久蕴,亦可化热而成为痰热、痰火。

③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④方药:三子养亲汤、二陈汤。

三子养亲汤化痰、平喘,痰多湿盛合二陈汤、平胃散,兼寒加温化之品,或用苏子降气汤,除寒温中,降逆定喘;兼热宜加清化之品,如黄芩、瓜蒌仁、胆星、海蛤壳、桑白皮等。

(4)风热犯肺

①症状:发热,恶风,有汗,口渴欲饮,咳喘气粗,痰黄稠,舌尖红,苔薄黄,或薄白而干,脉浮数。

②病机分析:风热之邪外袭,肺卫首当其冲,肺气郁闭,发为咳喘。邪热迫肺,灼津为痰,故痰黄而粘稠;热灼津伤,故口渴欲饮。舌尖红、苔薄黄,或薄白而干,脉浮数,均为风热犯肺之象。

③治法:祛风清热宣肺。

④方药:桑菊饮加味。常加金银花、连翘、板蓝根、桑白皮、黄芩、鱼腥草、射干、瓜蒌等味。

如果肺热较甚,火邪刑金,口渴饮冷,舌干燥,面赤唇红,加生石膏、知母清热泻火;有里实热结便秘者,加凉膈散,泻火清金;如喘促较甚,改用麻杏石甘汤加味,宣肺清热平喘。

(5)燥热伤肺

①症状:发热,恶风,咳喘气急,痰少而咯吐不易,胸臂疼痛,痰中带血,口干,鼻干,大便干结,舌尖红,苔薄黄而干,脉浮数。

②病机分析:此证多系感受秋令燥热之邪所致,燥热伤肺,清肃失司,咳喘作矣。燥热耗伤肺阴,故痰少而咯吐不利;灼伤肺络,则痰中带血。所见口鼻干燥等症状,均为燥热之征。

③治法:清金润燥,宣肺平喘。

④方药:桑杏汤、清燥救肺汤。如嫌其性温,可改用西洋参、沙参、玉竹之类。燥热化火而迫肺者,治宜泻火清金,常用泻白散、黛蛤散加竹沥、贝母、马兜铃、杏仁、石膏、寒水石等。如喘咳痰稠,大便不通苔黄脉实者,可加莱菔子、葶苈子、牵牛子、大黄等,以清下痰热。

(6)痰热壅肺

①症状:喘急面红,胸闷炽热,口干,痰黄而稠,或白而粘,咯吐不利,舌苔厚腻而干舌质红,脉滑数。

②病机分析:风寒入里化热,或肺胃素有蕴热,或饮食厚味积热,或湿痰蕴久化热,皆可成为痰热,胶结于肺,壅塞气道,而为咳嗽喘息。

③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④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如里热重,可加黄芩、大青叶、板蓝根、七叶一枝花以清热解毒;如喘甚痰多,可加射干、桑皮、葶苈子;便秘腹胀加草决明、瓜蒌仁、大黄。

(7)外寒里热

①症状:恶寒发热,无汗或有汗不多,喘急烦闷,痰黄而浓,咳吐不利,口渴,舌尖红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

②病机分析:风寒之邪,在表不解,入里化热,或里有蕴热,复受风寒,则寒束于外热郁于内,肺气既不得宣散,又不得清肃下行因而喘急奔迫。如失治,肺中邪热炽盛,炼津为痰,不仅可使喘满加剧,还可以进一步影响心、肝等脏,而为高热、神昏、痉厥、动风等内闭外脱的危证。

③治法: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④方药:可选定喘汤为主方。大青龙汤、越婢加半夏汤亦可因证选用。

此外,尚有因饮食积滞而致喘者,当和降肺胃,消导食滞,化痰平喘。常用保和丸加减;如气喘 ,大便不通,或见肚腹胀满拒按者,必下之,腑气得通,其喘始平,用大承气汤。如哮喘而发热烦躁,腹泻不爽,肛门灼热者,用葛根芩连汤加桑皮、瓜蒌、杏仁等,清热平喘。

若由气郁不舒、气火郁结上冲而发哮喘者治宜疏肝达郁,方用逍遥散去白术加郁金、香附、川芎、山栀、丹皮。气郁甚者,可合用四磨饮以行气通滞。

虚喘

(1)脾肺两虚

①症状:喘促短气,乏力,咳痰稀薄,自汗畏风,面色苍白,舌红不甚,脉细弱;或见面红,口干, 咽喉不利,盗汗,舌红少苔或剥,脉细数;或兼食少,食后腹胀不舒,便溏或食后即便,或大便不尽感,肌肉瘦削,痰多。

②病机分析:肺主气,肺气不足,故短气而喘,言语无力,咳声低弱;肺合皮毛,肺气虚弱则卫外不固,故自汗畏风;肺阴虚则虚火上炎,故见面红,口干,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等征象;肺脾两虚,则食少,喘息,痰多。

③治法: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④方药:补中益气汤合生脉散,如咯痰稀薄,形寒,口不渴,为肺虚有寒,可去麦冬加干姜以温阳;肺阴虚者,以生脉散为基础方,加百合、南北沙参、玉竹或用百合固金汤。脾虚湿痰内聚之哮喘,用六君子加干姜、细辛、五味,平时可常服六君子丸。妇女产后,月经后期,慢性失血,大病之后可见喘促气短者,应以大补气血为主,不能见喘平喘, 可选用生脉散、当归补血汤、归脾汤、十全大补汤等。如肺肾气虚,喘喝欲脱,急须峻补,固脱先用独参汤,继进大剂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

(2)肾阳虚衰

①症状:喘促日久,呼多吸少,稍一活动则其喘更甚,呼吸不能连续,神怯,汗出,肢冷, 腰酸,夜尿多,面浮,胫肿,精神萎顿,痰多清稀,舌质淡,脉沉细无力或弦大而虚。

②病机分析:病由房劳伤肾,或大病久病之后,精气内亏,或肺之气阴不足,金不生水,肾为气之根,肾虚则气失摄纳,故喘促甚而气不连续,阳虚阴盛,不能温煦、固摄,故汗出肢冷。病及于肾 ,已是根本动摇,如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致心肾之阳暴脱,而见喘促加剧,冷汗如珠如油,肢冷, 脉微,烦躁不安,脉浮大无根,面唇青紫等危候。

③治法:温肾纳气。

④方药:金匮肾气丸。急重者用汤,根据前人“虚喘治肾宜兼治肺”之论,本方尚可加人参, 以补益肺气。如喘甚而烦躁不安,惊悸,肢冷,汗出如珠如油,脉浮大无根,或疾数模糊,为阴阳欲绝之危候,急用参附汤合龙骨、牡蛎、桂心、蛤蚧、紫石英、五味、麦冬等味配合黑锡丹以扶元救脱,镇摄纳气。如阳虚不能化水,水饮上泛,可用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重用附子。兼痰多壅盛,上实下虚, 可酌加苏子、前胡、海蛤壳、杏仁、橘红、车前子等以降气豁痰。

(3)肾阴不足

①症状:喘促气短,耳鸣,腰酸,动则喘甚,口干,心烦,手足心热,面赤,潮红,盗汗, 尿黄,舌质红,脉细数。

②病机分析: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互生,气不归元,故喘促乏力;阴虚则火炎于上,故面赤、咽干、盗汗潮热。由于阳阴互根,阴虚日久,亦必损及阳气,进而成为阴阳两虚之证。

③治法:滋阴填精,纳气平喘。

④方药:七味都气丸、河车大造丸。

如正气不支,气喘较甚,可配用人参胡桃汤、参蛤散,或紫河车粉;兼肺阴虚者,合生脉散、百合固金汤。肾阴阳两虚者,可合左归丸,右归丸,或用金匮肾气丸、河车大造丸二方,平时常服。



  忠告:本专题丛书可能并非最新版,有关内容请勿作为诊病的唯一参考! 〖医学书籍〗
〖返回目录〗
 · 下页:治疗喘证验方有哪些 (健康书籍选)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