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支气管与哮喘专题 < 疾病防治丛书 < 医学书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如何辨证治疗肺胀
来源: 作者: 时间: ( 字号:   )

支气管哮喘或慢性支气管炎合并并发症时,可参考本病辨治。

辨证时宜辨虚实:肺胀是本虚标实之候,因此在辨证上要辨其夹有水饮、痰浊、气滞、瘀血等实邪,要在扶正的基础上祛邪,方不致伤正。夹有水饮者,水气上逆可见心下悸,气逆,面浮, 目如脱;夹有痰浊者,痰浊凝滞可见痰粘,浊痰壅塞,不易咯出,夹有气滞者,气逆胸中,膨膨胀满更甚;夹有瘀血者,面色晦暗,唇舌发青,手足青黑。

其次辨标本:肺胀兼感外邪,以致症状加重,当急则治其标,解表宣散,逐饮化痰,利气降逆,调气行血,辨其何者为主,分别施治。一俟标证得解,仍当缓图治本。如果标急本虚均较明显,亦可标本同治。

治疗上原则如下:

宣散:兼有外感者,急则治标,当宣散以祛邪。

化饮:脾肾阳虚,水饮内蓄,水气上逆,宜温化水饮。如兼感外寒者,可以外散表寒,内逐水饮。

清热:风寒化热,或痰热内盛,症见烦躁口渴,面赤尿黄,痰黄苔黄者,宜清肃肺热。

化痰:痰壅气急,痰塞难出,甚则痰迷心窍者,应化痰为治。如属痰热壅肺,宜清肺化痰;如属寒痰阻滞,则宜温化痰湿。

益气:肺肾气虚,或有脾虚,症见乏力气短,语声低怯,动则气喘,当以益气为治,气虚并见血瘀,则宜益气活血。

养阴:用于肺肾阴虚,咳嗽痰少,不易咯出,或阴虚内热,症见烦躁口渴,手足心热,舌红无苔等。

温阳:用于脾肾阳虚,冷汗自出,四肢不温,畏寒神怯,小便清长或失禁者。若因阳虚而水饮上逆,则可温阳与化饮同时应用。水饮不化,亦可单纯温阳。

纳气:肾不纳气而见呼多吸少,动则气喘,宜益肾纳气。如肾阴不足者,可以养阴合纳气同用。

皱肺:就是能使肺胀复敛之意,凡咳喘气促,动则更甚,久久不已者,在稳定期以此法持续服用,可以使病情逐步减轻,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开闭:用于痰壅气塞,痰迷心窍而神志不清。寒痰阻闭宜温阳开闭,或益气开闭;热痰阻闭宜清热开闭。

固脱:用于脱证,胸高气促,额汗如珠,四肢厥逆等证。以回阳固脱为治。

以上治疗原则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多综合应用,现分述如下:

实证

(1)寒饮射肺

①症状:外感风寒以致恶寒发热,身痛无汗,咳逆喘促,膨膨胀满,气逆不得平卧,痰稀泡沫量多,口干不欲饮,苔白滑,脉象浮紧,严重者可有面浮目脱,唇舌发青,如兼见烦躁,口渴,舌苔薄黄不滑,为“寒包热”之证。

②病机分析:素有脾肾阳虚,水饮内停,复感外邪,寒饮相搏,上射于肺。因有外寒犯肺,故见恶寒发热,身痛无汗,咳逆喘促;寒饮射肺,气滞于胸,故见膨膨胀满,气逆不得平卧;因外感寒邪,故痰稀而有白色泡沫;脾不转输,津液不得上承,故见口干;胃中水饮伏留,故不欲饮水,因外寒犯肺,故苔白而滑,脉象浮紧。严重者,水气上逆,故可见面浮目脱;气滞血瘀,则见唇舌发青。郁热内生,故可见烦渴;饮邪郁而化热,故亦可见舌苔薄黄不滑。

③治法:外散寒邪,内逐水饮。

④方药:方用小青龙汤加减。

如属寒包热证,则可用小青龙汤加石膏汤及厚朴麻黄汤寒热兼治。

(2)痰热壅肺

①症状:外感风热,或外感风寒化热,发热不恶寒,气急胀满,咳喘烦躁,痰黄粘稠,不易咯出, 面红,目如脱状,口干但饮水不多,舌苔黄腻质红,脉象浮数。

②病机分析:肺肾阳虚,热由内生,加之脾虚生痰,痰热相搏,壅结于内,或因脾虚生痰,或痰热素盛,加之感受外邪,外邪与痰热相合,郁遏肺气,故见发热而不恶寒,气急咳喘;痰热壅肺,气滞不通,故见胸闷胀满;痰热内盛,故见烦躁,痰黄而稠;痰热阻遏,壅逆于上,故见面红而目如脱状,肺热耗津故见口干,但又因痰热内盛,故舌苔黄腻而饮水不多;因兼感外邪,故脉现浮数。

③治法:清热化痰,下气止咳。

④方药:方用清气化痰丸加减。

如兼有表热者,可用越婢加半夏汤合小陷胸汤以治之。

虚证

(1)肺肾两虚

①症状:胸满气短,语声低怯,动则气喘,或见面色晦暗,或见面目浮肿,舌淡苔白,脉沉而弱, 此为肺肾气虚之见证。若肺肾阳虚则见咳嗽痰少,胸满烦躁,手足心热,动则气促,口干喜饮, 舌红苔净,脉象沉细。

②病机分析:肺主气,肾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脾气虚则肺气不降,肾气不纳,清气难入,浊气难出,故胸满气短;肺气不足故语声低怯,动则气耗故见气喘;面色晦暗为兼有血瘀之象;气虚则水停,故见面目浮肿;舌苔淡白,脉沉而弱亦是肺肾气虚之征。肺肾阴虚,热由内生,故见手足心热,口干烦躁;肺阴内亏,肃降无权,则咳嗽不止;肺热津亏,肾阴亦虚,故痰少不易咳出;肺失肃降,气滞于内,故胸满气短;肾不纳气,故动则气促;舌红无苔,脉象沉细属肺肾阴虚之征。

③治法:补益肺肾,止咳平喘。

④方药:方用人参蛤蚧散加减。对于久嗽不已,肺肾两虚而肺胀或肺痿者,尤为适用。对新咳有外邪者,则不能误用。

若肺肾两虚而喘者,则可用人参胡桃汤,以加强纳气归肾,降逆散饮之功。若肺肾阴虚者,则可改用百合固金汤,或麦味地黄汤,以滋养肺肾;病情稳定缓解后,可选《百一选方》之皱肺丸, 以巩固疗效;有瘀象者,则改用《普济方》之皱肺丸,以去瘀而益肺;若系肺痨发为肺胀者,宜选《证治准绳》之皱肺丸,以善其后。

(2)脾肾阳虚

①症状:胸闷气憋,呼多吸少,动则气喘,冷汗自出,四肢不温,畏寒神怯,小便清长或失禁,舌淡而嫩胖,脉象微细。

②病机分析:咳喘日久,脾肾阳虚,阴寒上逆,故见胸满;肾不纳气,故见呼多吸少,胸中气憋, 动则气喘;肾阳不足,故见冷汗自出,四肢不温,畏寒神怯,小便清长或失禁;舌淡嫩胖,脉象微细,亦属脾肾阳虚之征。

③治法:脾肾双补,温阳纳气。

④方药: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其中六味为寓泻于补,补肾而利开合,合桂附温阳之力,以纳气归元。

闭证

(1)寒痰内闭

①症状:面色青黑,四肢发凉,六脉沉伏,神志恍惚或不清,痰声漉漉,痰塞气壅,甚则舌短卷缩 ,言语不清。

②病机分析:痰塞气壅,痰迷心窍,故神志恍惚或不清,舌短卷缩,语言不清;阳虚气弱,血运失畅,则见面色青黑;阳气闭塞,则四肢凉而脉伏,总属阳气内闭之证。

③治法:温阳化痰开闭。

④方药:方用三生饮加减。

若有气虚欲脱者,可改用独参汤送服苏合香丸以解郁开窍。

(2)热痰内闭

①症状:面赤谵语,胸中闷胀,烦躁不安,神志不清,喉间粘痰难出,甚则舌强难言,舌苔黄腻质红。

②病机分析:痰热内壅,蒙蔽心窍,则神志不清,舌强难言;痰阻气滞,故胸中胀闷;邪热内盛, 故面赤烦躁;舌苔黄腻,质红,为痰热之征。

③治法:清热涤痰开窍。

④方药:方用竹沥水送服猴枣散,或至宝丹。

脱证

①症状:胸高气促,额汗如珠,或冷汗自出,四肢厥逆,神志不清,喉间鼾声,鼻头发冷,脉微欲绝。

②病机分析:胸高气促,鼻头发冷,额汗如珠为阳气上脱;四肢厥逆,冷汗自出,脉微欲绝为阳气外脱,严重时上述症状可以同时出现,为生命垂危之表现。

③治法:补阳固脱。

④方药:方用四逆汤加减。亦可用参附汤送服黑锡丹,以温阳益气、救逆固脱。



  忠告:本专题丛书可能并非最新版,有关内容请勿作为诊病的唯一参考! 〖医学书籍〗
〖返回目录〗
 · 下页:如何辨证治疗哮病 (健康书籍选)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