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庄子南华 < 南怀瑾文集 < 般若人生网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泥菩萨过江的颜回
来源:道学深究 作者: ( 字号:   )

孔子说:并且你知不知道“德之所荡”,就是过分标榜的道德就不是道德了。等于说一个杯子装水,装得太满水就漫出来,桌子上也荡出水来了,所以道德是有范围的,超过了这个道德范围,就叫做荡德。“而知之所为出乎哉?”你自认为有学问、有智慧,但是,聪明太过就是笨,真聪明不会太过的。凭你只不过懂了一点点,就去教训人家,你这太笨了!

反过来说,一般人的修养道德,为什么不能守自己的本分,反而超过了这个本分呢?因为受心理的影响。什么心理呢?虚荣的名心!现在的说法是,为了莫名其妙的求知名度,所以不择手段去做,超过了道德的范围,那就是“德荡乎名”。因为有求名的心理,把人生的行为标准都破坏了。“知出乎争”,所知愈多,意见之争愈大,真学问也就没有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固执个人的所知所见,争强好胜,争就是好胜。我们看到历史上真有学问的人,他不是为了考功名,他不要功名,他为了自己读书,为了自己求道,所以他一生能成就,名留千古。

我们讲个笑话,从唐朝以后,考试制度流行了,明清这七八百年间,一般人只晓得作八股文考试的文章,已经不晓得什么叫真学问了。所以到了清朝的末年,有一个真实的事,不是笑话;一个考取了功名的举人,忽然有一天问朋友,唉!孔子当年是哪一科的举人?还有一个人,已经考取了举人,他到同一年考取的一个同年家里,看见这个同年的书橱上摆了一部《史记》,他说:《史记》,哎哟,这个书我还没有看过,是什么人作的啊?司马迁嘛!司马迁是哪一科的进士?那时就有这种人。

“名也者,相札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他说人为了求名,不择手段去做,自己被名誉、名声困住了;为了好胜,为了榜上有名而读书,不是为了学问去读书。“争之器”,这是斗争心理的开始。不是说名和知识不是好事,而是说为了求名,为了好胜而求知识的话,这两样都不是好事。“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这两样都是杀生的武器,破坏自己的生命,这不是道德的行为,不是真正懂得人生生命的。

《人间世》这一篇有一个重点,由《逍遥游》讲如何解脱,由解脱成为超人以后,修到形而上道万物齐一而能平等,然后才能够懂得如何做一个人,如何养生,如何使自己这个生命有价值地活着,然后才可以入世。上次提到入世的这一段,刚开了一点头,就是孔子与颜回的故事,从历史上我们晓得,孔子的一生,与卫国及卫灵公的大臣关系非常好,非常深,而孔子的大半生都是在卫国度过的。

我们这个历史很妙的,中国历史特殊的地方,有个名称叫“谥法”,是我们历史特有的精神。不管皇帝大臣名人,一生所做的事对与不对,死后都有一个封号,叫做“谥法”。古人对这个封号,非常重视,不过谥法现在不保留了。像有些皇帝,我们随便讲一个,汉朝的皇帝汉哀帝,很悲哀的。汉朝最后被曹操所控制,结束的是汉献帝。献帝,当然不是这样解释,但是也可以说,把国家献给人家了。又如汉文帝、汉宣帝、周文王,历代能够谥得上一个“宣”字,一个“文”字的,很不容易。大臣中像清朝曾国藩,死后的封号“曾文正”,那都是最难得的。又如明朝的王阳明,谥封为“王文成”,还没有办法称文正。中国过去的读书人,就怕死后所谥的这个名称,那是永远没有办法改变的。

再如汉朝的汉灵帝,战国时候卫国的卫灵公,有一个灵字就不太灵了,有一点神经兮兮的。宋朝有一个皇帝叫宋神宗,就是有点神里神气的。所以中国的帝王大臣等的为人,尤其做事,要有对历史负责的精神,谁都没有办法逃过历史的公评,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

现在我们了解了卫灵公,这位历史上的诸侯,用后世的话勉强说,这位卫国的皇帝很不错,并不太坏,只是有点吊儿郎当的这么一个人。可是他用的干部大臣都是一流的,像最有名的蘧伯玉,他是卫灵公的宰相,孔子都非常佩服他。所以孔子一生颠沛流离,可是在卫国反而住得很久,因为有蘧伯玉这一些人照应他。

又譬如晏子(晏婴〉,他是历史上有名的矮子,是齐国的贤相,跟孔子也是很好的朋友。但是孔子没有办法住在齐国,晏子也不希望他住在齐国,想办法要他走,这是历史上一个秘密。因为晏子是为了保全孔子,怕他在齐国住久了要出问题,有人会谋杀他。晏子虽是一国宰相也保护不了,所以孔子只好在卫国的时间多。但是卫国呢?皇帝已经是卫灵公的后人,也是很难弄的,颜回有没有向孔子要求到卫国去?历史上査不査得到?不知道。不过《庄子》书里现在出现了这个故事。

我们要特别注意,本篇题目叫《人间世》,一个知识分子,尤其我们青年人,每人都有为国家天下的热情,这就是陆放翁的一首名诗所描写的: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现在中学里不知有没有教这些诗文!因为我不太留意课本了,过去我们才七八岁就先读这些诗了,现在好像是高中才念,将来恐怕要到研究所才念这种书了。这首诗就是说青年人,“早岁那知世事艰”,对人世间的艰难困苦,一点都不了解,所以那股气宇啊,好像天下国家只要我一出来就有办法。“中原北望气如山”,你看年轻人的心理,差不多每一个时代都一样。那个时候南宋正在与金朝作战,国家在战争中,陆放翁随时有复国的思想。“楼船夜雪瓜洲渡”,古代的楼船,就是现代所谓的海军,在长江的下游当海军。“铁马秋风大散关”,又想去西北高原,当陆军作战。陆放翁这种心情,凡是乱世时代的儿女,尤其是青年受过教育,有志气有抱负的,都有这样的气魄,可以说古今中外一律。

现在庄子描写的颜回,也是这种心理。看天下国家不安定,很想出来作为一番,这种心理代表了所有人们的心理。现在《人间世》就是讲这个道理。庄子虽然站在道家的立场,实际上,这个时候是儒道不分家的时代,不像后来把道家儒家分得很严重。那时所谓的道家,是包括儒家与道家,所以颜回怀抱这一种气概,要想去见卫君,要想教化卫君,使他成为一个贤明的领袖。孔子听了就训话教导颜回,这一段也就是教导天下所有的人,前面已经讲到这个重点。孔子说,你如果去,不但不能教化卫君,反而会送掉你这条命;因为人世间的道理不能乱,要专一,精神专一,有始有终有恒。欲望多,懂得多了就不能专,反而困扰了自己,也困扰了别人。思想多了,复杂了,烦恼痛苦也大;烦恼痛苦太多了,连自己都救不了,还能够救别人吗?这个就是人生大原则。

大概我们一般人,由年轻到年老,都犯了这个毛病,这是我们自己的经验,所以等到年龄大了,已经来不及了。我常常有个感想,如果青年人的勇气加上老年人的智慧,二者结合,天下事就很容易了。结果是人老了,智慧虽然成就,可是不但没有勇气,连躺下来睡觉都没有力气了,所以不能做事;青年人尽管有勇气,那个莽撞不懂事,毫无办法。所以如果说有代沟,这个代沟是没有办法弥补的。假使一个人能够具备了年轻的勇气,老年的成熟智慧,那倒是天下事不足为惧也。结果我们做不到,这就是对大家的一个警告。

所以孔子告诉颜回,再三地讲中国文化的传统,“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先能够自己站得起来,再来辅助别人站起来。可是我们年轻时候总有一个毛病,自己还不会爬,就喜欢辅助人家站起来,觉得自己是非常高明也有很多主意。我几十年来跟年轻的同学们常在一起,因为我很怕自己老了不懂事,会落伍的。但跟着年轻人学习几十年的经验下来,觉得年轻人永远跟不上我们。问题是什么?因为等到我们把他们的学到了,他却没把我们的经验学走。所以年轻人能够存诸己而站起来的,非常少,如果有的话也是非常特殊的人,一定是智慧能力都非常强的人。学道的也是这样。你看庄子说的话,“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儒家说己立而后立人;佛家讲先求自度而后度人,都是一样。所以古今中外圣贤的哲学,都是同一个路线,没有两样。这是重复我们前面讲过的,前面讲得太匆促了,所以现在重复一下。

下页:职业和事业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