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看到庄子这两句话,如果说是教育,我们历代的教育家之所以不去采用,是因为它非常的消极,消极到接近滑头了。对于人生处世虽然滑头而逃避,不过有它的道理。譬如第一句话:“为善无近名”,等于他的格言,就是说做善事应该做到没得名气,人家不晓得你在做善事。“为恶无近刑”,做坏事,有时人也难免,世界上没有一个真正的善人,每一个人内在私心,或生活上总有些不对的地方,但是不会达到犯法的边缘,不会达到打击、痛苦、失败到极点那个边缘。换句话说,就是善恶之间恰到好处。你说这个人好吗?好不到哪里去,坏吗?也不坏,也不算太好,表面上看起来还是这两句话。
所以有人研究了《庄子》,认为道家都是逃避的,消极的,实际上不是这样。“为善无近名”,中国文化不仅庄子的思想如此,诸子百家都是如此。过去大家讲做好事有四个字,叫做“阴功积德”,不晓得你们年轻人听过没有?我们小时候受的教育,这个道理灌输得很牢,做人一辈子要做到阴功积德。阴,是暗的,偷偷做了好事别人不知道,这就是阴功。因为真正的阴功才是真正的积德。如果做好人做好事,是为了给人家表扬,为了让人家说我们是好人,这个不算是善事。
我经常提到一本小说《聊斋志异》,因为最近在座满眼看到有许多新来的青年同学,他们也许没有看过这部说鬼的小说;但是很多同学对于这本书也很欣赏,我往往问第一篇是什么?很多人答不出来,《聊斋》这一部书说鬼怪,说狐狸精,它的宗旨在哪里你就不懂了!现在我给你们做答案,第一篇是《考城隍》。我们台北市到了成都路,不是有一个城隍庙吗?城隍也就是阴间的地方官。这一篇很妙,有一个读书人,做梦梦见接到一个通知,叫他参加一个考试。他莫名其妙,心里想,还没有到联考的时间,也不是普考,为什么要马上去考试?一到那里看见上面坐的主考官是关公,这个多吓人!我们中国人素来对关公是尊重得不得了,那比包公还威严。
题目发下来,他就作了一篇文章,中间有几句很要紧的话:“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一个人有心去做善事,故意有心的,为了做好人去做善事,他说这个人虽然做了好事,也不赏他,因为他有个目的是好名、求名。无心为恶,这个人无意做坏事,譬如说:家里一块破铜烂铁,向窗外一丢,结果伤了人,他是无意的,他无心为恶,虽然做了坏事,不罚。所以关公当场阅卷,拍案叫好,录取了他,要他马上去做城隍。他一听去做城隍,糟糕,那要死了以后才做的。他说我还不能死啊!最后只好向关公请求说:我妈妈年纪大,只有我一个儿子,你叫我马上去做阴间的官,我死了,谁孝养我妈妈啊?关公说:你有此心真是好极了,马上叫人看他妈妈还有几年阳寿。判官把簿子翻开一查,还有九年。关公说:可以,就等你九年吧!那个职位先叫判官代理。
这个故事就是说明“为善无近名”的道理,表面上看是逃避,但也是教你做善事是要真善,不求神知,不为名利,也不要为了因果报应。我常常碰到许多学宗教的朋友,好像他做了许多好事,已经磕了好多头,拜了好多佛,念了好多经,好像他也天天上教堂做礼拜,为什么他的爸爸妈妈会死掉呢?这个问题我是答不出来的,只好看着他,张开嘴巴,没办法答。这种心理就是伪善。如果拿历史来证明,有很多忠臣孝子的做法,“为善无近名”的太多了,所以暂时到此就不补充了。
“为恶无近刑”这可不是鼓励我们去做坏事的。我们要把这个文字了解了,这也等于孔子的思想《论语》里头,子夏说的“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人们常常把这两句,解释成做人道德在大的原则标准上,绝对不要超过范围,小地方有时候马虎一点是可以的。在我的看法,这样解释也对,但是这两句话也另有含义,就是道德的大原则绝对不能违反,小地方呢,不是叫你可以违反,“出入可也”,是在两可之间的时候,要慎重考虑的意思,最好连小德都不违反。有时古人的批注,还是值得商榷的,不要认为古人一定是很高明。“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也就是“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归纳下来,庄子这两句话,说明人生要止于至善,基本的含义分成两段共有三点。第一是养生,把自己的身心修养到不烦恼不痛苦,很安详平凡,很快乐的过一生。有学问、有思想、有知识、有经验,要不被其所困,要能够解脱这一切;换句话说,要提得起放得下。第二就是在善恶之间,在人生的行为上,绝对要走至善的路子。不过他的文学的气氛,“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两面一说,我们往往被他文章的气势弄迷糊就搞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