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中国文化的王道精神,到了战国时候,只像炭火所剩的一点余烬一样,快要完了;“诗”的教化精神,已经没有了。此处所说的“诗”,不是后世的诗,而是《诗经》。所谓“诗礼传家”,这是文学的、文化的、历史的、生活的、社会的、经济的,是最高艺术的诗歌。《论语》中曾讨论过,《诗经》之前也有诗,诗以声音语言表达就是歌,文字简单而有韵律。就像来自印度的佛经,其原文的梵文都是可以唱的歌。佛家有“赞叹”一词,在佛的面前要“赞叹”就是唱,唱诗歌一样。当一个人看到美丽的风景时,禁不住会喊“啊!好漂亮的景致”;看到美好的事物,也都会有这种“美的呼唤”,这就是赞叹。人一高兴、一喜悦就赞叹歌咏,那就是诗。所以中国古代有“诗教”,文化以诗来传播、延续。其实,每一个民族的文学起源,都是以诗歌为首,然后才演变为文。
《春秋》是中国历史学的一个代名词。为什么不名为“冬夏”?印度的夏季,出家人有结夏安居,因为印度夏天太热,没有办法做工夫、化缘,因此结夏避暑,大家集中在一起,过了这个阶段才出来活动。在北印度又不同。在中国的气候,二月中旬与八月中旬,是春、秋两季的中间,昼夜的时间是一样长的。而夏天白昼长,夜晚短;冬天白昼短,黑夜长。在气候上,春秋两季是温和的,既不如夏天的炎热,也不像冬天的酷寒。所以《春秋》的精神就表示了“平”、“平衡”。历史的记载就是要求平;而历史的事迹,都是不平的多。但是历史文化的记载,就等于一个天秤,一定在精神上求其平。对就是对,不对的就是不对,并不因权势威力而有所改变;尽管贵为皇帝,有不对时,历史上就记载他的不对。一个做得不对的皇帝,在世的时候有他的权势,可逞一时的威风,可是在历史上,则永远留下一个污点。只有中国历史才有这种求平的历史精神,这是中华文化可贵之处。
孟子说,现在诗教的精神已经过去了,历史文化是由《春秋》延续下来。孔子着了《春秋》,左丘明着《左传》叙述《春秋》的内容;《春秋》像是报纸上的新闻标题,而《左传》则是新闻的内容。还有《谷梁传》、《公羊传》,并称春秋三传。
中国的历史发源得最早,印度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可是直到公元十七世纪以后,才靠别人写下印度的历史。其他各国的历史,也都是后来才有的。
中国历史的记载,是公平精神的表现,即使后世也是尽量保持这种精神。如晋国的“董狐笔”,董狐是史官,负责记载历史,皇帝要他改,他宁被杀也不改。有些史官,在被杀以后,由其弟继承职位,也是和哥哥一样,照样是以真实来记载。
晋国的历史名为“乘”,所以后世称史书为“史乘”,家谱也名为“家乘”。楚国的史书名为“梼杌”。书的名称虽各国不同,而记载历史的公平精神则是一样的。
这是孟子讨论中国文化的演变史,感叹诗教的时代已经过去,而以历史的著作来担任文化兴亡盛衰的责任。但是孔子所著的《春秋》,所述的事实已经没有王道的精神,只是霸道的精神,如齐桓公、晋文公这些霸主的事迹。但孔子的立场和原则,则表达了历史的持平精神。
严格地说,孔子所著的《春秋》应该称作“孔氏春秋”。在孔子以前,晏婴也作了《晏氏春秋》,是史论,不记史实。孔子《春秋》,则有左丘明的《左传》记实。有人说他是孔子的学生,有的说是师友之间的关系。左丘明眼睛失明以后,是口述由学生记录而成《左传》。孔子说,《春秋》的历史持平精神,就是所谓的“义”,这是我内心著作这部《春秋》的原意。
这里引用孔子的话,他自称自己的名字为“丘”,可是以前读书人,为了尊敬圣人,读到这里的时候,不可以读作“丘”,只可以读“某”,因为直呼圣人的名字就是不敬圣人,要被老师责打的。后来在演义之类的书中,对关羽也只可以称“关某”了。这是以前尊敬圣人的诚恳,也是崇尚道德的一种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