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说过,人一生中适度的清贫是件好事.这话十分有道理.因为人在社会中只要能保证一定的生活水平,就可以展开自己的事业.而轻度的清贫则可磨炼人的意志,清醒人的头脑.钱不是坏东西.人生活离不开它,但钱多决不是好事,钱多可腐蚀人,使人骄横,使人懒散,使人贪婪。
现在人人都想去发大财,挣大钱,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真是往大坑里跳.看多少家庭,钱少时过的悠闲自得,夫妻如漆;钱多了,人心变懒,夫妻反目.所以'远耶妄'是富家教子第一义;'远耻辱'是贫家教子第一义.这就是中国古人常说的,'安贫以存士节,寡营以养廉耻.'因而,我们劝那些整日想做发财梦,天天盼儿长大成富翁的家早日明白这个道理.这个想法,看似愚笨,甚至荒唐,但确为教子之大理,立人之根本.清人孙奇逢在《示儿孙》中讲的尤其明白'为贫何以为农好,富贵苟求终祸缘.'硬是想富贵,天天望儿发财,终必惹祸,还不如放下心来耕度过日,清贫一生.这对许多人来说真可谓警世之言。
曾国潘在对待官和财上有很高的见识,他曾在给其弟的信中明确提出反对当官发财.他说,一般做官的人,往往厚待自己的妻子儿女而薄待自己的兄弟,私肥于自己一家而刻薄于亲戚和家族里的人.我自30 岁以来,就以做官发财引以为可耻之事,以自己的官位权势去积聚金银遗留给子孙后代为可羞可恨之事,所以暗暗立定誓言,总不想靠做官发财来留给后人.天地神灵可以明察,我决不背弃自己立下的诺言.此时侍奉父母,每年仅寄回去少许一点儿,用以为父母调食美味之辅助.宗族和亲戚中之贫穷者,也于每年各寄去少许,以尽我对他们的一点小意思.我感到,即使多寄银两给家里,而父母所吃所穿的东西仍不能因此而增加丰厚,与其独肥一家,使亲戚和族人为此抱怨我并同时痛恨我的父母,何不分些接济他们,使他们感戴我父母之恩德而更增加一番饮佩敬仰之情呢? 我将来如果做地方官,薪水较多的话,自己立誓除薪水和养廉银之外,决不多取一文钱.薪水和养廉银如果日益增多,那么对于周济亲戚和族人的对象就会一天天渐渐扩大,决不会积蓄银钱为儿子衣食之所需.这是因为,儿子如果贤能,则不靠父母做官的钱财也能自己觅寻衣饭所需;儿子如果不才,没本事,那么父母为他多积一分钱,他将多造一分孽,后来荒淫懒惰,为非作歹,必然败坏家庭声誉.所以,我立定此志,决不肯靠做官发财,决不肯留下银钱给后人来享用.如果薪水收入较为丰厚,那么除了供奉父母吃些美味食品之外,全部用来周济亲戚和族人中那些穷苦者.这是我一贯的志向。
至于兄弟之间,我也只有爱之以好的品行相规劝,不会爱之以姑息迁就其不良品行.教之以勤苦俭朴,劝之以习苦守朴,这是爱兄弟以养成好品行;使兄弟丰衣美食,上下如意,则是爱兄弟以姑息迁就.姑息迁就之爱,使兄弟情手脚,长骄气,将来就会丧失好的品行.这就是我带领你们对父母不孝,我不敢这样做.我当官十多年,现在京城寓所里,只有书籍和衣服两样东西.衣服是当官者必不可少的,书籍是我生平的爱好,所以这两样东西稍微多一点.将来我辞官归家之后,我和我夫人所有的衣服,准备与你们兄弟四人和我一起五个人抓阄来平均分配.我所购的书籍,则存放于我们老家的藏书楼利见斋中,我们兄弟及子孙后代谁也不得私自取去一本.除了这两样东西,我绝对不会另外保存一件以为是做官所积存下来的,一丝一粟决不以为自己的.这又是我对待兄弟的一贯志向.我害怕温弟不能从内心深处原谅我的一片苦心,所以将我终身制定的大计划告诉各位弟弟,惟有靠各位弟弟体察并加深思。
曾氏在这信中体现了他的最重要的人生志向,就是做官不是为了发财,更不应当留下钱财给子孙,重在诱导他们自谋生计.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子孙有用,留钱没有用;子孙无用,留钱也没有用.'与此同时,他反复告诫诸弟,多给钱财与他们,并不是真心爱他们.这种把钱财视为身外之物,反对当官发财的观念,至今仍有借鉴的意义。
房彦谦,隋代清河东武城人,曾任刺史.他很有学问,平时十分好学,常常手不释卷。
房彦谦生性俭朴,从不迫求奢华富贵.他虽然做官,却十分清廉,因而家里时常弄得一无所有,十分贫困.他却根本不把这放在心上,照旧悠然自得.面对一贫如洗的家境,房彦谦常常独自感到好笑,对儿子房玄龄说:'别人都因为做官而富起来,只有我却因为做官而贫穷.看样子,我能留给你们子孙后代的,就只有清白两个字啦! '
他的清贫虽然出了名,学问却也同样出名,因此,当时的许多知名人物却并不嫌弃他,却乐于跟他交往,结成知心朋友,他的儿子房玄龄,后来成为唐代贤臣和著名文学家。
提起著名的民族英雄吉鸿昌,人们总要讲起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下来的救国救民,为民造福的高贵品质.吉茂松是河南省扶沟县的一名英雄好汉,他为人正直公道,心眼好,有胆有谋,专为穷乡亲们做事,他常带领大家同恶霸地主作斗争,为百姓们出气.吉茂松把关心民族的兴盛与衰亡,当成一个中国人应有的责任.吉鸿昌自小就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做官即不许发财',这是父亲给儿子留下的遗嘱。
1927 年,32 岁的吉鸿昌已经是率部队北伐的有名将军了.他始终以父亲为榜样,扶贫济苦,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利民的事做千百件,扰民的事决不做一件.一次,吉鸿昌率部队经过山东曹县,夜晚,他心爱的战马挣脱了缰绳,跑进了老乡的庄稼地,践踏了农田.吉鸿昌知道后,亲自向老乡赔礼道歉,并付了赔偿费.他还掏出手枪击毙了自己心爱的战马。
1931 年,父亲吉茂松去世后,吉鸿昌任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第二军军长兼前敌总指挥时,他请人把父亲的遗嘱:'做官即不许发财'以金字烧制一批细瓷饭碗上,发给部队的军官,让他们一日'三省吾身'.吉鸿昌还将'不扰民,真爱民,誓死救国'印在圆臂章上,让全军上下一律佩戴。
胡质是三国魏人,魏文帝时,他升任东莞太守,在那里当了九年官,吏治很严,他为政十分清廉,凡受朝廷赏赐等,都散给部下,从不归于私囊.后来,胡质老病而死,死后家中只有朝廷赐衣和自己的书籍,除此之外,一无财物。
胡质的儿子胡威受父亲的影响,也十分清廉.胡质在荆州当刺史时,胡威去看望他,家里穷得雇不起车子,只好骑驴上路.每次住店时,胡威总是一面放驴、一面拣柴,然后回来自己烧饭吃.在荆州住了十多天,向父亲告辞,胡质拿出一匹绢给他充作盘缠,胡威很惊讶地向父亲说:'您一向清高,不知什么时候得来这匹绢? '待他弄清这是从父亲俸禄中来的,才肯收入。
回家的路上,胡威碰到一个人,那个人一直和胡威作伴,还时时帮助他.胡威感到奇怪,再三追问才知道这人是父亲手下的一个都督,是回家探亲的.胡威将父亲给的绢送给都督,要他不必再相伴而行.后来胡威特地将这事写信告诉父亲,胡质责备了这个都督。
到晋武帝时,一次胡威入朝见皇帝.武帝谈起当年他父亲的政绩,十分赞叹,又问胡威说:'你和你父亲哪个更清廉些? '胡威回答说:'我不如我父亲.'武帝问他为什么,他答道:'我父亲清廉,唯恐被别人知道;而我清廉,唯恐人家不知道,所以我远远不如我的父亲! '
教儿不发财还表现在一旦拥有财产,仍要清廉、守洁,不为财钱多,而人变坏.这点中国历史上亦有很多动人的故事.例如,南朝宋刘裕出身贫寒,未发迹时,生活相当贫困.盖的是布被子,连苍绳拂子也是自己用牛尾巴做的.后来,他当上皇帝,建立了刘宋王朝,真是要什么有什么,再也不必为生活犯愁了.但是,他却不肯把以前盖过的布被和牛尾巴做的苍蝇拂子丢掉,而是让女儿彭城公主小心收藏好.他郑重其事地嘱咐女儿:'你把这些都仔细收藏好,将来留给子孙,教他们千万不要忘本! '
南朝宋代诗人颜延之曾在朝廷为官,而他的儿子颜峻却位居显要,权势很大,远远超过他的父亲.颜延之洁身自好,从不肯接受儿子的供养,依旧穿布衣、住茅房,一如既往地过着清贫的日子.他外出乘坐的是老牛破车,一碰到儿子颜峻的仪仗护卫,立即就避让开去.偶尔碰上了儿子,他总是对儿子说:'我生平最不喜欢见到显要人物,今天真是运气不好,碰到了你.'
颜峻准备选房子,颜延之意味深长地对他说:'你好自为之,不要追求豪华奢侈,免得让后代来嘲笑你的愚蠢! '一次,颜延之因事早上去见儿子,见家中宾客盈门,颜峻却还没有起床.颜延之不禁怒火万丈,严厉地训斥儿子:'你本出身贫贱,如今算是高高在上了,居然傲慢无礼到这种样子,你这官能做得长久吗? '
晋代陶侃从小就有大志,但家境却十分贫困.母亲湛氏十分贤惠,家教严明,而且很有办法.她经常教育陶侃安贫乐道,穷不失志。
一次,陶侃的朋友范逵带着一群仆众来到陶家.这时正是冰雪满地,陶侃家中连米都没有.陶母叫儿子只管安心留客,自己悄悄剪下满头青丝,用它换来几斗米.又把屋柱砍下一半来当柴烧,将稻草做的褥垫拆开,铡短当草料喂范遂的马.客人都感到很满意,丝毫也不觉得有什么招待不周的地方。
后来陶侃当了管理渔业的小官,一次,特意派人送给母亲一罐鱼干.湛氏不肯接受,把鱼于照原样封好,叫来人带回给儿子.她还特地写了一封信给儿子,责备陶侃说:'你当了小官,却把公家的东西拿来送给我,这不但不会让我高兴,反倒增加了我对你的忧虑! '
陶侃一生牢记母亲的教诲,始终下忘.他在武昌做官时,和部下一起欢宴,喝酒喝到一定量就不肯再喝.别人劝他说,酒量未尽,再喝一些也无妨,陶侃悲伤良久,回答说:'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喝酒误事,为此我母亲跟我约定了喝酒的量,所以我始终不敢超过这个限度! '
在这个人人都想富,个个都想发财的时代,我们讲这些安贫乐道的故事,真是象一篇'疯话','傻话'.但正是这篇的'傻话'是一副清醒剂,使人能从世俗的见识中走出。
若是读书人则更应认识到这一点,颜渊一箪食一瓢饮犹不改其乐,所以真正的读书人并不以贫为苦,因心中精神的追求有无限的快乐.适度的清贫是以养廉,亦足以清心.同时也没有浮华奢靡之争来扰乱身心和道业.而为官和富贵反倒成为人读书的障碍.官事繁冗,无暇读书充实自己;富贵则五欲充心,五声充耳,极易堕落了志气.记住:教子清贫,这并不是坏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