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糊涂学大全 < 生活秘籍集锦 < 首页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喜名者必多怨
类别:教育人生 来源: ( 字号:   )

古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又俗语曰:人怕出名猪怕壮.猪养壮了,必定是一刀的结局;人出名了,必会招人侧目而视,是惹祸的根由.那么,欲名而又好喜,岂非自揽世人的怨恚吗? 所以,善于处世的人应该懂得在名利两字上瞻前而顾后,适可而止,有所节制。

唐代的顺宗在作太子时,亦好作壮语,慨然天下为己任.太子有能名,服人心,自然也是使自己顺利当上皇帝的一个先决条件.但太子能过父皇,又往往有逼父退位的举动,所以又会常遭父皇的猜忌而废黜.聪明的太子因此必须不能表现出太强的才干,造成太响的名气.顺宗作太子时,曾对东宫僚属说:我要竭尽全力,向父皇进言革除弊政的计划! 他的幕僚王叔文于是告诫他,'作为太子,首先要尽孝道,多向父皇请安、问起居饮食冷暖之事,不宜多言国事,况且改革一事又属当前敏感问题,你若过份热心,别人会以为你邀名邀利,招揽人心,如果陛下因此而疑忌于你,你将何以自明? '太子听得如雷灌耳,于是立刻闭嘴黜言.德宗晚年荒淫而又专治,太子始终不声不响,直至熬到继位,方有了唐后期著名的顺宗改革.而隋炀帝的太子杨暕就没那么好的涵养了,一次父子同猎,炀帝一无所获而太子满载而归,炀帝本来就感到太子对自己不够尊重,这一下被儿子比得抬不起头来,于是'求暕罪失',把杨暕的太子名号给废了。

在名利问题上,最能体现'全生葆真'精神的历史人物大概应推范蠡了.范蠡在助越王勾践灭吴之后,'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以处安',就激流勇退,放弃了上将军之大名和'分国而有之'的大利,退隐于齐,改名换姓,耕于海畔,手足胼胝,父子共力,后居然'致产十万',受齐人之尊,'以为相'.范蠡虽居相安荣,但又以为'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闲行以去,止于陶',从事耕畜,经营商贾,又致货累矩万,直至老死于陶.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范蠡三徙'.范蠡之所以辞官退隐,就是考虑到不要让尊名大利给自己带来身家性命之忧.事实上他的考虑是有道理的.与他共扶勾践的文种就因不听范蠡的规劝接受了越国的尊荣大名,结果果然死在勾践手下.说到底,像顺宗、曹丕、范蠡这样的处理名位的方式,都是为了在形式上的放弃之后,更永久地保有它。

下页:庄王识人有方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