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民俗风情 < 旅游宝典 < 首页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民俗心理-中国民间传统禁忌
来源:旅游与民俗 类别:民俗集锦 ( 字号:   )

中国民间的传统禁忌颇多.由于人们普遍追求成功与幸福,害怕失败与不幸,因而各种各样的禁忌几乎渗透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譬如,人们把一些自然物看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如不准指点日月,称狐为"大仙"、"仙姑"等;祭神祭祖是最庄严的举动,不允许任何贱物或不洁物接触;人生旅途中也有不少禁忌,如怀孕时不能吃兔肉以免生下来的孩子是兔唇,命名时讲究五行不能相克,婚配时不能属相不合,做寿时切忌使用白颜色,热孝在身不可随意串门等等;各行各业还有一些特殊的禁忌.渔民忌翻沉之类的话,煎鱼不准翻面,裤脚不准翻起.商家忌坐柜台上,也不允许背朝店门坐;人际交往中的禁忌更是无处不在.对长辈或自己尊敬的人不可直呼其名,而代之以尊称.慰问死者家属不直言死,而用亡故、辞世等委婉语。

讨口彩

1988年8 月8 日,香港、广州等地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商店专等这一天开张营业,许多经济合同偏等这一天签订,情侣们也都将这一天选为结婚的日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8"在粤语中与"发"音近,而这一天有4 个"8"连在一起,这当然是千载难逢的好日子.这种"讨口彩"在近些年十分盛行,"8"和"6"及其组合数字,成了人们竞买的所谓"吉祥"数字。

讨口彩的例子不胜枚举.除夕的餐桌上总少不了鱼,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吉利.新年里家家吃年糕,也深含一个吉利主题: "一年高似一年".年节里小孩子不慎将碗打碎,大人赶紧说一句: "岁岁平安".汤圆和月饼之所以总受欢迎,是因为它具有"团团圆圆"的含义.送给新娘的鲜花是祝新人"花好月圆",初生的孩子洗澡时用几棵葱是为了他的"聪明伶俐"等等。

讨口彩是利用语言的谐音和一些事物的特性,人为地加以创意,从而获得新的寓意,来寄托人们的某些良好的心理愿望.它反映了各阶层的人们对不同生活目标的追求和向往,是人生价值观的间接反映。

讨口彩的反面就是形形色色的语言禁忌.如亲人间不能分食一个梨,就是为了避免"分离(梨)".人们讨厌"4"这个数字,因它同"死"谐音,出租车司机上牌照或家里安电话都不愿意带"4"的号码.钟与"终"同音,所以绝对不能送给别人作为礼物.上海人探望病人不送苹果,因为上海话中苹果与"病故"同音.这种语言禁忌与讨口彩一样,也是出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因此对不祥事物尽量躲避。

死的别称

"死"的同义词很多,常见的有去世、过世、逝世、故去等.在古代,"死"的别称不但众多,而且从中能够窥见等级观念、心理活动以及情感色彩。

天子之死叫"崩"、"驾崩",意思是皇帝的车驾崩坏了。

诸侯或相当于诸侯的封国国君、封爵王侯,以及贵妃、公卿大臣之死称"薨"。

大夫之死叫"卒",这从西周一直到唐宋以前都是如此.唐宋以后,普通百姓死,才敢称"卒"。

古时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

受佛教轮回观念的影响,"死"的别称上,出现了诸如"归天"、"厌世"、"下世"、"上仙"、"归净土"、"入冥",甚至直言"下地狱"、"见阎王"、"上西天"等。

革命志士、爱国忠臣、民族英雄,白刃横于前而宁死不屈,为国家赴汤蹈火,其死堪称英烈.人们用"殒(殉)国"、"殉难"、"殉节"、"殉命"、"殉身"、"捐躯"等来称誉他们。

对于那些死于非命的奸臣、祸孽、恶人、盗匪贼寇等,往往称其死为"毙命"、"毙"、"绝"、"灰灭"等.大众化的贬词还有: "一命呜呼"、"蹬腿了"、"断气了"、"完蛋了"、"见阎王去了"、"下地狱了",等等。

关于"死"的别称,数量最多的还是如下这些大众化的中性别称,诸如: "亡"、"殁"、"没"、"丧"、"终"、"故"、"逝"、"殒"、"不起"、"绝命"、"弃手足"、"弃堂帐"、"捐馆"、"捐馆舍"、"物故"、"溘逝"、"弃养"、"亡躯"、"作古"、"谢世"、"弃世"等.西方人习惯于说死是"见上帝去了",而有些共铲党人习惯把最后的归宿喻为"去见马克思"。

古代人未及15 岁而死,称"夭",未成年而死,称"殇",此外还有"短折"、"夭折"等别称。

至于"杀"、"诛"、"戮"、"醢"、"战亡"、"病没"、"弃市"、"伏诛"、"伏法"、"就义"、"正典刑"、"正法"、"凌迟"、"戮首"、"腰斩"、"寻短见"、"自经"、"自缢"、"自溺"、"遇害"、"遇难"、"牺牲"等,都属于死的不同方法,不能视为死的别称。

下一页:奇异的风俗-半夜搬家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