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代养生观中,主“静”的养生思想始终优于主“动”的养生思想。老子认为: “清静为天下正”;管子认为,“人主安静”;儒者强调: “仁者寿”,“仁者无欲,故静”,“仁者少思寡欲常安静,故多寿考也”,我国最早的医书《内经》要求人们“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显然也主张以静为上。《内经》中又有“静则生化气,动则疴疾起”之说,并认为“静则神藏,躁则消亡”等,都明显的在提倡“生命在于静养”了。
人们常说,“龟鹤延年”。龟是经常静伏最不爱活动的动物;鹤爱独处,飞行时动作轻柔。相反,动物界中虎豹的运动量要算最大的了,但其寿命远远不及龟鹤。生理学家已初步揭示了这个奥秘,人在静养状态下使神经紧张度放松,呼吸、心率、血压、体温均相应降低,这种积累的效应,自然使寿命延长。
既然静养对人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入静”呢?从我国传统养生法中可归纳出下列两种静养方法:
一、“灯用小炷”。《养性延命录》中说: “人寿虽有百年大限,但懂得节护之人可以活到千岁。这好比油灯,若用大炷燃点,很快就会油尽灯灭;要是用小炷,就能燃点很长一段时间。隋唐时期的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大力提倡这种“灯用小炷”之法,他活了100 多岁,可称得上高寿之人。他在谈养生体会时说: “养生之道,常欲小劳”,这“小劳”似应理解为“小炷”之意。
二、“努力入静”。传统气功中的“内功”即是习静之法,入静时要求练者排除妄念。放松大脑和躯体,这是节约脑、体能量的一种简易方法。当今,有人还主张在“静默”状态下,想象一些恬静、幽雅的环境,或回忆一些惬意的往事,如夕阳西下的云山、空谷晨曦的宁静、正日当午的树荫、皎月中天的平湖、一望无际的大海、蓝天和茫茫的大草原等等,不仅能消除机体疲劳,而且更能达到祛病健身的目的。
应该说,主“动”的养生观和主“静”的养生观都各有道理,也都各有可取的一面,但是“过动则躁,过静则废”,单纯强调“动”,抑或单纯强调“静”,都有偏颇之处。鉴于目前一般人生活节奏加快,“动”多而“静”少,最好的办法还是,在动静结合的前提下,注意多让自己“静”一些。(孙惠民)
· 下页:四季都应预防小儿肾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