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 < 中华传统文化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论戒律
类别:释普通疑惑 作者:印光法师 ( 字号:   )

●至言持戒,且先守佛两句略戒。其戒唯何?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两句,包罗一切戒法,了无有遗。此系如来《戒经》中语。文昌帝君引而用之于《阴骘文》,切勿谓原出于《阴骘文》也。此两句,泛泛然视之,似无奇特。若在举心动念处检点,则能全守无犯,(凡起心动念,不许萌一念之不善,则诸戒均可圆持。见《续编·复宋慧湛书》。)其人已深入于圣贤之域矣。(三)复陈飞青书

●律,不独指粗迹而已,若不主敬存诚,即为犯律。而因果又为律中纲骨。若人不知因果,及瞒因昧果,皆为违律。念佛之人,举心动念,常与佛合,则律、教、禅、净,一道齐行矣。(正)复谢诚明书

●三皈五戒,为入佛法之初门。修余法门,皆须依此而入。况即生了脱之至简至易、至圆至顿之不思议净土法门耶?不省三业,不持五戒,即无复得人身之分。况欲得莲华化生,具足相好光明之身耶?(正)复高邵麟书三

●受戒一事,若男子出家为僧,必须入堂习仪,方知丛林规矩,为僧仪则。则游方行脚,了无妨阻。否则十方丛林,莫由住止。若在家女人,家资丰厚,身能自主,诣寺受戒,亦非不可。至于身家穷困,何必如此?但于佛前恳切至诚,忏悔罪业一七日,自誓受戒。至第七日,对佛唱言:“我弟子福贤,誓受五戒,为满分优婆夷。(优婆夷,此云近事女,谓既受五戒,堪事佛故。满分者,五戒全持也。)(男子受戒,名优婆塞,此云近事男。编者敬注。)尽形寿不杀生,尽形寿不偷盗,尽形寿不淫欲(若有夫女,则曰不邪淫),尽形寿不妄语,尽形寿不饮酒。”如是三语,即为得戒。但自志心受持,功德并无优劣。切勿谓自誓受戒者,为不如法。此系《梵网经》中如来圣训。(正)与徐福贤书

附录: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总戒律:昔白居易为杭州太守,谒鸟窠禅师。问曰,如何是佛法大意。答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恶字,通身口意。无明四十一品,等觉大士,尚有一分无明未破,三德未圆,即是其恶。又九法界皆为恶。佛法界为善。所以此两句,便是佛法大意。白居易曰,此二句三岁小儿亦能道。师答曰,八十老翁行不得。此是总戒律,能修到,则一切戒律,皆修到矣。如此等人,再来念佛,未有不生西方者。(世界佛家居士林释尊成道纪念日开示法语)

●念佛与戒律的关系:若人不知因果,及瞒因昧果,皆为违律。念佛之人,举心动念,常与佛合,则律教禅净一道齐行矣。律不独指粗迹而已,若不主敬存诚,即为犯律。而因果又为律中纲骨。若人不知因果,及瞒因昧果,皆为违律。念佛之人,举心动念,常与佛合,则律教禅净一道齐行矣。(复四川谢诚明居士书)

●一切众生,轮回六道。生死死生,生生死死。久经长劫,不能出离。如蛾赴灯,自取烧爇。如蚕作茧,自致缠缚。溯其本因,皆由不知自己一念心性,本来是佛。迷心逐境,背觉合尘。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致令罪业山积,生死海深。大觉世尊,特垂哀愍。宏开戒范,普度群萌。于梵网经中,极口劝赞道,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汝等发菩提心,受佛禁戒。必于有情根身,无情器界,了知五蕴本空,六尘如幻。圆脱眼耳鼻舌身意,不著色声香味触法。从兹一念不生,三际坐断。诸惑尽灭,万德圆彰矣。(法语开示)

●受戒利益由真实持戒得:既欲受戒, 固宜真实。既不真实, 又何须受。利益由真实持戒得。非有受戒之名, 便得利益也。汝之疑, 可谓无谓之极。凡修行在心地上论, 不在形迹上论。未受戒而持戒, 是为真实修行人。岂真实人, 行真实行, 反庸劣乎。然佛菩萨极力劝人受戒, 谓受之必持。非为今之挂名受戒者发也。挂名受戒, 以受戒人毁佛禁戒, 罪加一等。汝之所问, 皆是死执迹相, 妄兴议论。如此所说, 皆名戏论。受戒发戒体, 乃宿根深厚之人, 非今之悠悠挂号者事。不受戒而能持戒, 乃少数人, 非多数人, 故不得用此以难彼。此系特别性质, 彼乃通途教道, 何得崖板相比。直是本无一事, 妄起风波, 可叹孰甚。利益在迹相上论, 不究心地实情, 则举世之人, 皆好假冒修道之人矣。(三编·答缘净居士问)

●没受戒的人也要持戒:五戒前之杀盗淫妄四条,乃性戒,无论受戒不受戒,皆不可犯。犯之均有罪过。但未受戒者犯之,则按事论罪过。受戒者犯之,则于事上论罪之外,又有犯戒一层罪过。受戒也要持戒,不受戒也要持戒。非未受戒,便可不持戒也。以杀生、偷盗、邪淫、大妄语,(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名大妄语,其罪极重。)名为性戒,其体性当戒故。饮酒一戒,名遮戒(遮,止也),唯受戒者,不可饮。未受戒者,饮之无罪。(复施元亮居士书三)

●佛事戒行诚敬为本:一切佛事,俱以戒行诚敬为本。若戒行精严,诚敬笃至。则三宝诸天,皆为拥护。否则无边法力,莫之能感。观此诸经毫无所损,唯金刚经题,字迹焦黑,以其人既无戒力,又无诚心故也。受持佛经者,可不以持戒竭诚为急务哉。(竭诚方获实益论)

●学人修持莫不以戒为先:法门无量,不易悉说。而总举大纲,维戒定慧。良以入道之要,初则以戒执身,次则以定静虑,次则以慧破惑。由是得以断五住之烦惑,证三德之秘藏。故楞严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此之三法,如鼎三足,若缺其一,便难安立。说虽有三,修在一心。以无定慧之戒,非出世之戒。无戒慧之定,非出世之定。无戒定之慧,非出世之慧。是知三法,原是一法。其言三者,以宏扬者注重为名,及修证者获益判义耳。梵网经云,我是已成佛,汝是未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又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可知戒之一法,统摄诸法。以故知识宏扬,学人修持,莫不以戒为先务焉。(扬州普照寺同戒录序)

●持戒中亦有开遮持犯权巧方便:汝何专门用这种死执著,说论佛法乎。谁教你执中无权。执中无权,尚不可,汝先便在执一上著手,何曾有一点中之气象乎。汝以六祖守网放生,为破盗与妄戒,是孟子所说,不揣其本而齐其末者之见识也。汝真可谓是一腐儒,亦何不知轻重之若是也。须知佛家以慈悲为本,通人以达权为要。如汝所说,其父攘羊,而子证之,乃为正道。坐视其嫂之溺,而不肯用手援,乃为正道。既不能按此道行,必须致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矣。何以故,以不亲近非礼,此亦非礼,何必择哉。如此说理,名矫乱说,佛不许答。因持杀戒,遂致不行罚,不治病,不吃饭。汝真是死执著人,食古不化。如此,何能自利利人。况曰猫捕鼠,蛇吞蛙,救此必杀彼。若依汝说,则戒杀必先杀杀生之物。然人于一世,杀生而食者,不知其几何数。固当尽人而悉杀之,方为不作杀生之果耳。可怜可怜,具此聪明,如此不通道理也。(三编·复卓智立居士书七)

下页:论中阴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