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流传极广,又为禅宗藉以弘扬之显典,故历代注释者不下百余家。敦煌千佛洞藏经室所藏多部《金刚经》抄写注本,其中以《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最具价值,其写本共有11份之多。但是又与诸多《金刚经》经本及注本,殊多歧异。褚良才对这些版本予以相参互校并训释解诂。
艾畦对《金刚经》进行了释词。在解释“四相”时,作者认为,在众多解释中,以南宋进士王日休的解释最为明白、贴切。他在注释第三十一分中“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时说: “我见者,谓其见识以为宾有我也;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者,谓其见识以为实有人、有众生、有寿者也。”他是解释“四见”,但有此见识必有其表现,见识加上表现就是“相”,所以他的这种解释也可适用于“四相”,在解释四句偈时,认为只有将“四句偈等”这四个字连起来,理解为“四句偈的复数”,即是指本经文中的所有四句偈,这样才行文顺畅、意思圆满。本经中出现了十四次的“四句偈等”四字,从而认为四句偈指的是本经文中所有的三首四句偈,即: 1“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2“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3“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并认为“法”字应有四种含义,“如来”、“菩萨”、“福德”均有两种含义。在《金刚经》研究中,即非是名这一特殊句型学者们颇为关注,有人将《金刚经》的这一说法格式作为佛家般若学的一个重要特征,称之为“般若学的三句话”。日本学者铃木大拙等称此论证格式为“即非”论理学,并给以极高评价,认为远非其它论理辩证者可比。
在佛家界,有人将此称为斩绝一切相的“金刚宝剑”。李利安认为“即非一是名”三句话可以简单概括为“现象,非本体,只是假名”。称“即非一是名”为双遣否定法能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这一方法的特点。这种双遣否定法是佛家内部出现的一种新的方法论。这种方法的出现,迎来了佛家变革的新时代,成为大乘佛家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大乘中观学派及中国空宗建立其哲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方法。-杜正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