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旅程可被看做是对人类生存苦难的深入研究。这始于他与人生四苦的不期而遇,其中的老苦、病苦和死苦促使他踏上了灵性之旅,并演进为其现量证悟后所宣说的四圣谛。
佛陀彻悟的体验产生于与恐惧的正面交锋。从《中部》之四《怖骇经》的经文中,我们读到佛陀如何在证道前有意识地练习直面恐惧,以及这种修持如何引致了证悟。
在《怖骇经》中,佛陀描述了他刻意面对那些原始恐惧的经历。在心绪受到扰乱的时刻,他的冥想训练经验提升了自身安住当下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克服恐惧使他得以彻底觉悟、平静和安住,而这些曾一直与他保持着距离。“我发动精进而不怠惰,正念确立而不散乱,身得轻安而不激动,心得定而寂静也。”(《怖骇经》)直面生命中最可怕的事帮助佛陀破除了迷惑,得见事物本初的模样,而不会再被维系自我世界的心智怪圈所扭曲。那些颠倒妄想的过程基本都与防卫有关,恐惧一旦被克服,也就不再需要它们。佛陀现在“以夜为夜而思之,以昼为昼而思之”(《怖骇经》),不再经过经验框架的过滤。魔——从恐惧中产生的死怖停滞,被击败了。
该经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探讨了由不退缩、不逃离地体验这些强有力的原始感受而获得的精神性成果。在经文的后半部分,我们发现了一段佛陀对证悟体验的描述。看上去,正是坚定无畏地面对不确定性导致了如是的突破。经中描绘了佛陀灵性之旅达至顶点的那个重要之夜。作为一段被再三引述的灵性教科书,该描述可在众多不同的佛经中以颇为相似的形式被读到,因而会略感程式化。它叙述了在那晚的三次观照中,佛陀眼前展开的幻象体验。经历过这一切后,佛陀大彻大悟,他对真理的领悟后被归纳为四圣谛和缘起的教法。
解读佛家心理学时,面对最原始恐惧的过程与证悟过程之间的联系至关重要。它确证了苦难的意义,苦,是灵性成长的驱动力。据此描述,似乎是通过彻底避免逃避的倾向,我们才得以突破贪执的最后余烬,并由此获得灵性的圆满。换句话说,当我们真实地体验苦谛,而非通过三种层次的执取——通过沉溺享乐、构建自我身份感,或者醉生梦死、自我毁灭等方式去逃离痛苦时,我们才能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在这个世界重生,并为精神的终极追求而生活。这种体悟被尊奉于佛家关键教义之四圣谛中。
《怖骇经》描述了已遣除其他一切障碍,并制伏了妄想,走在这样一条证悟之路上的佛陀,依然经历过恐惧。他依靠自力获得了一切,但感到生存受到威胁时,仍会被自身本能的动物性反应所影响。正是通过直面最基本的恐惧,他最终达至灵性的终极境界。终极的真相即是他无需惧怕世界,也无需忌惮其他。他能让自己与这一切交流,如实地看待它们。
完全克服恐惧之后,佛陀将他的森林住所从一个可怖之处,变为了令心灵富足的不竭之源。藉由亲身体验所得的慧见,他成为伟大的导师,至今激励着如此众多的追随者。恐惧一经征服,寓居森林的经历便成为了自利利他的福祉。经由转化恐惧,他开启了自身的某种生命力,也发现了能令未来世中遵循其教导的众生获得解脱的精神真谛。他在《怖骇经》结尾处阐明了这一点:通过观待两个无法抗拒的理由——见到自身悦意地安住当下,并对未来众生生起悲愍心——我因而独居森林与荒蛮之处。-卡罗琳·布雷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