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佛家文化 < 中华传统文化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佛家心理学--源于“存在”的问题
来源: 作者: ( 字号:   )

佛陀的旅程可被看做是对人类生存苦难的深入研究。这始于他与人生四苦的不期而遇,其中的老苦、病苦和死苦促使他踏上了灵性之旅,并演进为其现量证悟后所宣说的四圣谛。

佛陀彻悟的体验产生于与恐惧的正面交锋。从《中部》之四《怖骇经》的经文中,我们读到佛陀如何在证道前有意识地练习直面恐惧,以及这种修持如何引致了证悟。

在《怖骇经》中,佛陀描述了他刻意面对那些原始恐惧的经历。在心绪受到扰乱的时刻,他的冥想训练经验提升了自身安住当下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克服恐惧使他得以彻底觉悟、平静和安住,而这些曾一直与他保持着距离。“我发动精进而不怠惰,正念确立而不散乱,身得轻安而不激动,心得定而寂静也。”(《怖骇经》)直面生命中最可怕的事帮助佛陀破除了迷惑,得见事物本初的模样,而不会再被维系自我世界的心智怪圈所扭曲。那些颠倒妄想的过程基本都与防卫有关,恐惧一旦被克服,也就不再需要它们。佛陀现在“以夜为夜而思之,以昼为昼而思之”(《怖骇经》),不再经过经验框架的过滤。魔——从恐惧中产生的死怖停滞,被击败了。

该经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探讨了由不退缩、不逃离地体验这些强有力的原始感受而获得的精神性成果。在经文的后半部分,我们发现了一段佛陀对证悟体验的描述。看上去,正是坚定无畏地面对不确定性导致了如是的突破。经中描绘了佛陀灵性之旅达至顶点的那个重要之夜。作为一段被再三引述的灵性教科书,该描述可在众多不同的佛经中以颇为相似的形式被读到,因而会略感程式化。它叙述了在那晚的三次观照中,佛陀眼前展开的幻象体验。经历过这一切后,佛陀大彻大悟,他对真理的领悟后被归纳为四圣谛和缘起的教法。

解读佛家心理学时,面对最原始恐惧的过程与证悟过程之间的联系至关重要。它确证了苦难的意义,苦,是灵性成长的驱动力。据此描述,似乎是通过彻底避免逃避的倾向,我们才得以突破贪执的最后余烬,并由此获得灵性的圆满。换句话说,当我们真实地体验苦谛,而非通过三种层次的执取——通过沉溺享乐、构建自我身份感,或者醉生梦死、自我毁灭等方式去逃离痛苦时,我们才能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在这个世界重生,并为精神的终极追求而生活。这种体悟被尊奉于佛家关键教义之四圣谛中。

《怖骇经》描述了已遣除其他一切障碍,并制伏了妄想,走在这样一条证悟之路上的佛陀,依然经历过恐惧。他依靠自力获得了一切,但感到生存受到威胁时,仍会被自身本能的动物性反应所影响。正是通过直面最基本的恐惧,他最终达至灵性的终极境界。终极的真相即是他无需惧怕世界,也无需忌惮其他。他能让自己与这一切交流,如实地看待它们。

完全克服恐惧之后,佛陀将他的森林住所从一个可怖之处,变为了令心灵富足的不竭之源。藉由亲身体验所得的慧见,他成为伟大的导师,至今激励着如此众多的追随者。恐惧一经征服,寓居森林的经历便成为了自利利他的福祉。经由转化恐惧,他开启了自身的某种生命力,也发现了能令未来世中遵循其教导的众生获得解脱的精神真谛。他在《怖骇经》结尾处阐明了这一点:通过观待两个无法抗拒的理由——见到自身悦意地安住当下,并对未来众生生起悲愍心——我因而独居森林与荒蛮之处。-卡罗琳·布雷泽

下页:《金刚经》的思想文化价值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