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佛陀菩萨 < 中华传统文化 :般若人生网
中土观音信仰性别的转变在唐代完成
来源: 作者:

早期,传统文化中的女神信仰的影响,及观音菩萨自身慈悲的属性,再有儒家孝道思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送子观音正主生育之神)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使观音菩萨渐渐以女身形象流传开来。但最终完成还是在唐代。

唐时政治因素的推动。观音性别之重大变化与武则天之执政及大力宣扬自己不无关系。唐时,妇女的社会地位相对提高,武则天与佛家人士交往密切,她本人也曾入寺为尼,而且号称自己是弥勒转生,这对于观音形象的改变,具有很大的影响。僧人们也为武则天称帝而大造舆论,《旧唐书》卷一八三《外戚传附薛怀义传》云:“怀义与法明等造《大云经》,陈符命,言则天是弥勒下生,作阎浮提主,唐氏合微。故则天革命称周,怀义与法明等九人并封县公,赐物有差,皆赐紫袈裟、银龟袋。”《大云经》卷四载,佛对净光天女说:“舍是天形,即以女身当王国土,得转轮王所统领处四分之一。……汝於尔时,实是菩萨。为化众生,现受女身。”《宝雨经》卷一载:佛对东方月光天子说,你在中国“实是菩萨,故现女身,为自在主。”武则天因此宣称自己称帝是合天意的, “朕曩劫植因,叨承佛记。金仙降旨,《大云》之偈先彰;玉扆披祥,《宝雨》之文后及。”社会上也作如是观,如贾膺福在《大云寺碑》里说:“菩萨成道,已居亿劫之前;如来应身,俯授一生之记。《大云》发其遐庆,《宝雨》兆其殊祯。”宗教中有社会生活的折射反映,人世间既然可以有君临天下的女皇帝,佛家中也可以有主宰众生命运的女菩萨。

唐代完成了观音性别的转变,自此原本是男身的印度观音在中土被改造成了女身,观音最初的“威猛丈夫”的形象在世人的心目中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一位慈悲祥和、面带母性般微笑的女菩萨。文学作品中对观音女性特征的描绘更是随处可见,唐代皎然的《观音赞》中有“慈为雨兮惠为风,洒芳襟兮袭轻珮”之句。韩偓的《咏柳》诗也暗示了观音之女性相貌,诗云:“袅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

实际上,《法华经》中已为观音伏下了许多潜在的女性因素,观音三十三种化身中,正有比丘尼、优婆夷、长者妇女、居士妇女、宰官妇女、婆罗门妇女、童女这七种人是明显的女性形像。《大方广曼殊室利经·观自在菩萨授记品》载,观音菩萨“入於普光明多罗三昧。以三昧力,从其面轮右目瞳中放大光明,随光流出现妙女形。”关于其形像,《大日经》载,此尊形像为中年女人状,青白色相杂,二手合掌,持青莲华,身著白衣。这是佛经对观音性别的说明,她可以根据需要而现身,或男或女,都是按照实际情况而变化的。其实,诸佛菩萨在成就菩提时是没有男相女相之分的,正如净土宗省庵大师在《观音大士像赞》中所说:“大士法身,非男非女,身尚非身,复何所倚。”观音所以示现三十三身,是为了适应广大信众的信仰崇拜的习惯,依相起信,依声说法,如玄应《一切经音义序》所说:“非相无以引心,非声无以能解。”

下页:四大菩萨各有殊胜的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