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佛陀菩萨 < 中华传统文化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弥勒菩萨-以慈悲心待人的典范
来源: 作者: ( 字号:   )

慈悲精神是所有诸佛菩萨都具有的情怀。慈悲的含义为: 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诸佛菩萨之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之同心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又其悲心广大无尽,故称无盖大悲(无有更广、更大、更上于此悲者)。对于慈悲,诸多经典中都有所论述。如大智度论卷二十九将慈、悲赅摄于四无量心中,而分别称为慈无量与悲无量。

在诸佛菩萨中,弥勒菩萨就是经常以慈悲之心来待人的典范。据弥勒菩萨故事中所载,弥勒转世的布袋和尚平日经常背一个大布袋到处化缘,不论别人给什么他都不介意。经常有小孩子见到他背着布袋乐呵呵的样子,便故意斗他取乐。有的人还往他布袋中投入石块或者小鱼等不符合出家人所应收的东西时,他也丝毫不生气,还喜笑颜开地将孩子们给他的物品收下。即使一些大人对他戏弄,他也仍然不改笑容。他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悲悯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欢乐。这就是弥勒菩萨慈悲心的显现。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弥勒菩萨就是为了随顺众生,令众生生起欢喜心,他认为能够令众生欢喜就是使诸佛菩萨欢喜。弥勒菩萨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对众生怀有无限的慈悲之心,宁愿自己受点嘲讽,也不愿让众生痛苦。

弥勒菩萨对众生慈悲的另一体现是,化缘所得的东西,他并不是用来自己享用,相反,他一直心系那些处于痛苦中的人们,常将自己化缘所得的东西分发给那些需要帮助的穷人,帮助他们摆脱现世生活的困境。

弥勒菩萨对众生生起慈悲心的更重要的表现是,他经常在兜率内院为弟子说法,劝化更多的苦海众生往生弥勒净土,将来再下生到弥勒人间净土度化更多的众生。按照《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所说,弥勒都率净土和弥勒人间净土都是国土庄严,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国土,生到弥勒净土的人,不仅永远不再受轮回之苦,而且还可以仰仗弥勒菩萨的法力度化更多的人远离苦海。

在我们现世生活中,弥勒菩萨之所以被摆放在寺院的山门殿堂内,就是让我们看到菩萨的形象,能够首先想到弥勒菩萨的慈悲之心。从而从弥勒菩萨的慈悲心中得到启示,使自己也能怀着一颗慈悲之心,多想想周围人的痛苦烦恼,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使别人的生活能够过得更好。(慎言)

下页:慈心悲愿,倒驾慈航,一心称名,离苦解脱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