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佛陀菩萨 < 中华传统文化 :般若人生网
《华严经》《法华经》与普贤菩萨
来源: 作者:

为了佛家的护法弘法事业,大乘佛家经典塑造了许多菩萨形象,著名的有弥勒、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大势至、常不轻等菩萨。其中普贤菩萨是极为重要的一位。特别受到中国佛家崇奉的两部重要佛家经典《华严经》和《法华经》都对普贤菩萨有重要的论述,四十卷本《华严经》也称《普贤行愿品》,《法华经》中则有《普贤菩萨劝发品》。一些密教经典也对普贤菩萨有专门的描述。在佛家经典中,普贤菩萨被描绘为佛法的化身,是与三世诸佛等身的诸菩萨之首,称其行愿是大乘菩萨修行的集中体现。正如文殊菩萨对普贤菩萨的评价:“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当如普贤色像第一,一切行愿,皆得具足,于一切法,无不自在,而为众生第二导师。”

值得注意的是,在《华严经》所指华藏世界中有所谓的“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佛理智具全,居中位;文殊菩萨主智门,立于毗卢遮那佛之左位;普贤菩萨主理门,立于毗卢遮那佛之右位。普贤菩萨被奉为“三圣之一。“华严三圣”是强调普贤的大行和文殊的大智对彰显、庄严毗卢遮那佛(清净法身)的作用。

而在密教中,普贤菩萨的地位更高,被视为与密教教主、法身佛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同体。密教的理论体系要点即源于《大日经》的三句论:“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这三句法门中的“菩提心为因”即是指普贤十愿,“大悲为根本”即是普贤愿行,“方便为究竟”是说一切修行皆为成就佛果。三句论中的菩提、大悲都以普贤为代表,是成佛的因,即佛因;而大日如来是成佛的果,即佛果。因果为二,实为一体。也就是说,普贤是因位的大日如来,大日如来是果位的普贤,普贤和大日同为法身。

由于《华严经》《法华经》和密教经典在中国的流传,并相应地形成了华严宗、天台宗(法华宗)和密宗,以及这些佛家经典对其他中国佛家宗派的广泛影响,普贤菩萨在中国佛家信徒中拥有普遍而崇高的信仰。因此,一些佛家学者还进一步发展了普贤菩萨观念。如唐代佛家居士、华严学者李通玄(635--730)撰《新华严经论》四十卷,创“三圣圆融”说,认为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三圣”之间存在着主伴、因果、体用、理智四重关系,体现了三圣之间圆融无碍的特征。这是阐发一种观行方法和认识方法,以强调“三圣圆融”是贯穿于菩萨修行始终的主导原则。

唐代僧人、华严宗四祖澄观更撰写《三圣圆融观门》,把“华严三圣”圆融无碍的关系又分为两方面:一是“相对明表”,就相对方面而言,文殊、普贤二圣为因,毗卢遮那如来为果;再是文殊、普贤二圣各“表”不同的“三法”:文殊表能信之心、能起之解和能证之智,普贤则表所信法界、所起万行和所证法界。二是“相融显圆”,就相融方面而言,先是文殊、普贤二圣各自法门的圆融,进而是彼此互相圆融,并在此基础上是三圣法门圆融,“二圣法门既相融者,则普贤因满,离相绝言,没因果海,是名毗卢遮那”。澄观的学说是对李通玄思想的发展。-方立天

下页:地藏大愿,观音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