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佛陀菩萨 < 中华传统文化 :般若人生网
《佛祖纲目》——释迦牟尼佛示现出家
来源: 作者:

佛年十七。王娶婆罗门女耶输陀罗。为太子妃复增二妃。一名瞿夷。二名鹿野。太子虽有三妃于静夜中。但修禅观。一日白王游观。初出东门。净居天化作老人。头白背伛。拄杖羸步。太子乃念。日月流迈。时变岁移。老至如电。身安足恃。我虽富贵。岂独免耶。云何世人而不怖畏。复游南门。净居天化作病人。两人扶掖。在于路侧太子又曰。如此身者。是大苦聚。云何世人不知觉悟。王闻切责诸臣。有婆罗门子。名优陀夷。聪辩绝伦。王令与太子友。具说世间乐事。令其心动。太子复出城西门。净居天心念先现老病。举众皆见。令王嗔责。我今现死。惟令太子及优陀夷见耳。即化死人。四人舆之。室家大小号哭共送。太子与优陀夷二人。独见太子。问此为何人。优陀夷先受王敕。默然不答。如是三问。净居天威神之力。不觉答言。是死人也。何谓为死。答曰。死者刀风解形。神识去矣。四体诸根。无复所知。此人在世。贪著五欲。不识无常。一旦舍之而死。又为父母亲戚爱念。命终之后。恩情好恶。不复相关。诚可哀也。问惟此人死。余亦当然。答曰。一切世人。皆应如是。无有贵贱得免者。太子曰。世间乃复有此苦。云何于中而行放逸。又出北门。到彼园所。止息树下。除去侍卫。端坐思惟。时净居天化作比丘。法服持钵。手执锡杖。视地徐行。太子前问。汝是何人。答曰沙门。何谓沙门。答曰。三界兮扰扰。六趣兮昏昏。识心达本源。故名为沙门。又曰。一切皆无常。惟我所修圣道。永得无为。到解脱岸。言讫。腾空而去。太子喜曰。天人之中。惟此为胜。我当决定修学是道。

太子年十九。自知出家时至。诣王言曰。父王恩爱集会。必有别离。惟愿听我出家学道。一切众生爱别离苦。皆使解脱。王流泪曰。汝今宜息此意。国未有嗣。而便委我。曾不怀顾。太子遂还。时有相师白王。太子今不出家。过七日已。必得转轮王位。王即往告太子。我闻阿私陀说。汝必不乐处世。惟愿为我生一子。然后不复相违。太子答曰。如敕。即以左手指其妃腹。耶输陀罗便觉有娠。二月七日。净居天人。白太子曰。无量劫来修行。今正成熟。太子曰。如汝等语。但内外严卫。欲去无从。诸天白言。我等自设方便。即以神力。悉令熟卧。至于后夜。诸天充满虚空。同声白言。今者正是出家时。太子往至车匿所。语之曰。汝为我牵揵陟来。犍陟太子所乘马名。车匿泣曰。后夜之中。欲何所之。太子曰。我今欲为一切众生。降伏烦恼。汝不应违我。车匿号哭。欲令王宫觉知。以天神力。昏卧如故。于是诸天捧马四足。并接车匿。帝释执盖。从北门出。其门无声自开。太子又曰。我若不断八苦。终不还宫。我若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转法冏錀。终不还与父王相见。我若不尽恩爱之情。终不还见波阇波提及耶输陀罗。

行至天晓。已三繇旬。诸天便没不现。太子至闲静林。即便下马。抚犍陟背而言。所难为事。汝作已毕。又语车匿。世人富贵。竞随奉事。我舍国来。惟汝一人。独能随我。甚为希有。我今既至。汝与犍陟。俱可还宫。车匿悲不自胜。犍陟屈膝舐足。泪落如雨。太子即就车匿。取七宝剑。自剃须发。而发愿言。愿共一切。断除烦恼。及诸习障。净居天又化猎师。身服袈裟。太子喜曰。汝所著衣。是寂静服。我今以此宝衣与汝。贸易吾服。此衣为欲摄救一切众生。断其烦恼。答言善哉。遂脱宝衣贸之。太子前行。车匿即还。太子入檀特山修道。始于阿罗逻迦蓝处三年。复至郁头蓝弗处三年。又至象头山。于尼连河侧。静坐思惟。宜六年苦行。以度众生。天献麻米。净心守戒。或日一食。或七日一食。不避风雨。不起经行。鹊巢粪污。亦不弃去。

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

佛示六年苦行。自念。非正解脱。我当受食而后成佛。即沐浴于尼连河。天为偃树。挽之而出。时彼林外。有二牧牛女。一名难陀。二名波罗。见地中生千叶莲花。上有乳糜。取奉菩萨。即便受食。复念过去诸佛。以草为座。成无上道。帝释因化凡人。执净软草。菩萨问。汝何名。答名吉祥。菩萨喜曰。我破不吉。以成吉祥。即便受草。向菩提树下。而取正觉。菩萨坐阎浮树下。四十八日。观察思惟。眉间白毫。光蔽魔宫。魔王波旬恐惧。召会诸魔。及道未成。当往乱之。长子商主泣谏。不听。乃率众作难。悉现可怖可欲诸境。时菩萨身心寂然不动。以指按地。地大震。魔闻怖惧。还归本宫。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下页:阿弥陀佛48大愿原文——大愿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