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山川名胜-千古之谜 < 休闲文摘 < 首页 :当前 
五岳是相哪几座大山?
来源:世界百科全书 作者:

提起五岳,大家马上就会想起这样的说法: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其实,这只是一种传统的说法而已,五岳究竟是哪几座大山,历来有许多争论。

《尚书》中只有东南西北四岳而无五岳之称.《史记·五帝本纪》引《尚书·尧典》,记述尧以治水和禅位询问四岳之官,将舜摄行天子事时,则巡狩四岳之地.里边只提到了东岳岱宗,其余三岳则没有记载.裴骃《史记集解》引郑玄曰: “‘四岳’,四时官,主方岳之事”;张守节《史记正义》引《伪孔传》曰: “‘四岳’即上羲、和四子也,分掌四岳之诸位,故称焉.”全国既分为四个区域,就在东西南北四个区域中各选一个名山作为代表,称之为岳.《史记·封禅书》亦录《尧典》之文,并补出了其他三岳的名称和所在: “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五月巡狩至南岳,南岳,衡山也;八月巡狩至西岳,西岳,华山也;十一月巡狩至北岳,北岳,恒山也,皆如岱宗之礼.”在记述完这四岳以后,又在里边加上这么一句: “中岳,嵩高也”,“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五岳的概念,这时才较为明确地出现。

五岳的名称,始见于《周礼·大宗伯》和《大司乐》,但它并没有说明五岳是哪几座大山.《史记》才定为岱宗(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这五个确定的大山,但五岳到底是指哪几座山,却是众说纷纭.《尔雅》说: 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把黄河南面的华山,西面的吴山(即岳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南),东面的泰山(即岱宗),北面的恒山,长江南面的衡山,视为五岳.同是《尔雅》,又有第二种说法: 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高为中岳.霍山在今安徽霍山县西北五里,又叫天柱山.郑玄注《周礼·大司乐》中的四镇五岳,把岱、衡、华、岳、恒作为五岳,同《尔雅》前一说;注《大宗伯》则据《尔雅》的第二说,以泰、华、霍、恒、嵩为五岳.唐代的贾公彦为此作疏时则说: 《大宗伯》之注中的五岳是据东都而言的,《大司乐》之注中的五岳是据西都而言的.但到底怎么回事,谁也说不清楚。

由于历代对五岳的看法和说法纷纭不一,就有人试图对此作出“历史的解释”.邵晋涵《尔雅正义》说: 冀州之霍山,与泰、衡、华、恒,唐虞之五岳也;华、岳、泰、恒、衡,周之五岳也;泰、衡、华、恒、嵩高,汉初相承之五岳也,泰、华、霍、恒、嵩高,武帝所定之五岳也.金鹗《求古录札记》则认为: 岱、衡、华、恒、霍太,唐虞夏之五岳也;岱、衡、华、恒、嵩高,殷之五岳也;岱、衡、华、恒、吴岳,周之五岳也.霍太山在今山西霍县东南三十里。

据顾颉刚《汉代学术史略》考证,则又有与上述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秦始皇时尚无现在的所谓“五岳”观念.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天下名山大川整理一遍,以旧时秦国的门户崤山为界,定其东边名山为五: 太室、恒山、泰山、会稽、湘山;其西边名山七: 华山、薄山、岳山、歧山、吴山、鸿冢、渎山.今天的所谓“五岳”,还分散在东西两边.汉代,讲黄帝故事的申公说: “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 华山、首山、太室、太山、东莱.”(见《史记·封禅书》)这都是黄帝常游的地方,华山在今陕西,首山在今山西,太室在今河南,泰山和东莱在今山东,都在黄河流域.由于这样的分配法没有按汉代疆域的实际情况来划分,所以汉武帝另行分配,以太室为中岳,泰山为东岳,安徽的天柱山为南岳,华山为西岳,恒山为北岳,用来显示国土的强大.后来因为安徽位置还不太“南”,所以又改以湖南的衡山为南岳。

统治阶级的划分名山大川,往往是出于加强统治、显示国力的目的,所以任意改动,造成了历史上纠缠不清的“五岳之谜”.五岳是东西南北中五座大山的结合体.下边,举中岳的例子,就能看出历来对“五岳”的争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了。

历来都将河南的嵩山作为中岳,如《尔雅·释山》就说: “嵩高为中岳.”但胡渭的《禹贡锥指》认为: “隋朝以霍山为冀州镇,历代因之,号曰中镇,即古之中岳,周仍以唐虞时太岳为中岳.”此谓因袭隋时唐虞以山西霍山为中岳.邵晋涵《尔雅正义》说: “唐虞时霍太山为岳,是为中岳,名谓《禹贡》而不见《帝典》者,霍太山在冀州帝都之内,非巡狩所至,故略而不言.周营成周,华山在王畿之内,故为中岳.……嵩高在虞夏时,谓之外方,不以为中岳.”就是说,唐虞时的中岳是山西霍县的霍太山,华山是西周时的中岳,而嵩山最初并不是中岳.金鹗《求古录礼记》: “中岳之名,历代随帝都而移,尧都平阳,舜都蒲阪,禹都晋阳,皆在冀州之域,故并以霍太山为中岳.殷汤都西亳,在豫州之域,故以嵩高为中岳.周武王都镐,在雍州之域,故以虞山为中岳.”中岳的争论尚且如此,更不要说那统括五山的“五岳”了.(良安)

下页:中国古代有否“罗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