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代诗人张志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首《渔歌子》词,才为人们所熟知的.可是,词中所说的西塞山,究竟在什么地方,一直为人们所争议.我国有两处西塞山,一处在湖北黄石,另一处在浙江湖州.黄石西塞山位于市东郊道士袱,长江南岸,一名道士矶.它嵯峨横江,危峰突兀,形势险要,有“鼎足纷争地,雄分虎豹关”之称,是古代战略要塞.据史书记载,西塞山为古战场,汉末,孙策攻黄祖,三国,周瑜破曹操;晋,刘裕攻桓元;唐,曹王皋复淮西都曾在这里扎过营寨,或筑垒自守,或锁江阻击.最出名的是“铁索横江”之战.那是公元28O 年,晋武帝司马炎任命王浚为龙骧将军,建造大型战船,率水师沿江东下,大举伐吴.吴军凭此西塞天险,将铁索链、铁锥暗置江中,以图阻遏晋军东进.岂料,王浚先作大筏数十,令善水者推筏先行,筏遇铁锥,锥即着筏而去;又作大数十围的火炬,灌以麻油,烧断了铁索链.于是,王浚的战船长驱东进,旋抵石头城(南京),迫使吴王孙皓“面缚舆榇诣军门降”.关于此次战争,唐代诗人刘禹锡曾以《西塞山怀古》为题着力渲染,诗曰: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他既描绘了西晋水师势如破竹的浩大声势.又通过总结孙皓以及后来宋、齐、梁、陈相继覆亡的历史事实,说明地形不足恃,“王气”不足凭,国家要统一,人民要团结,是谁也阻挡不住的!
由于这里古风缭绕、硝烟尚存,因而吸引历代许多骚人墨客登临抒怀、吟诗作赋,除刘禹锡外,唐代李白、韦应物、皮日休、罗隐,宋代王周,明代王一翥、吴国伦,清代邓汉仪、胡茂祖等都曾以西塞为题,留下名篇.唐代诗人张志和也是众多文人游客之一,并写下了知名作《渔歌子》。
张志和(约730—约810 年)字子同,初名龟龄,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年十六举明经.肃宗时侍诏翰林,后隐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徒.善歌词,能书画、击鼓、吹笛”(《辞海》).《渔歌子》词与他大多数写闲散生活的作品一样,系季节景物描写之作.早春江上,清气氤氲;四野空蒙、老翁垂钓……这些恰与黄石道士矶一带高度吻合。
关于张志和是在黄石西塞山写下《渔歌子》词的问题,南宋诗人陆游所著《入蜀记》中有一段记载.陆游自家乡山阴乘船经大运河入长江,到达蜀地夔州.在途经湖北大冶(今黄石市)的时候,其中说: “晚过道士矶,石壁数百尺,色正肯,了无窍穴.而竹树迸根,交络其上,苍翠可爱.自过小孤,临江峰嶂无出其石.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飞’者.”玄真子是张志和所著书名,后来他自己就以此为号.《渔父辞》是《渔歌子》的别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在解释西塞山名称由来时说: “(黄石)山连径江侧,东山偏高,谓之西塞山.”陆游认为,自过江西彭泽小孤山以来,沿江的山峰没有比道土矶更壮观的了.唐宋诗中,也多有描写此矶的名子,如李白《送二季之江东》: “西塞当中路”,韦应物有《西塞山》诗: “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岚横秋塞雄,地束江流满”;张耒也有“不泊艰危道士矶”与“危矶插江生”之句.事实上,这里的道士矶还建有纪念张志和的祠堂,临江山腰断崖绝壁中的桃花古洞,风景怡人,古风犹存。
然而,在浙江湖州西南方磁湖镇的那座西塞山,也叫道士矶.山形虽不大,但风光旖旎,州城虎踞,云雾缭绕.走近道土矶,一峰高耸,形似五指并举、掌心向外的巨掌,直指云端.夕阳余辉,映照矶顶,别是一种丽景.满山的奇岩怪石,如禽似兽,如虎似豹,相映成趣,维妙维肖,素有“乘兴时来一登眺,恍疑身世出尘寰”的诗句传诵.自古以来,不少的人宣称,这里的西塞山才是真正的张志和《渔歌子》中的西塞山.有一部书叫《西吴记》,里面就表明了这一观点.明代的王世贞也认为,湖北大冶(黄石)的西塞山,峭壁洪涛,不像张志和词中的景色;然而他又认为江北岸远山有人家的地方,也许是张志和垂钓之处(见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六).不过,清人徐釚《词苑丛谈》还是认为,湖北与浙江两处西塞山,“未知孰是”。
另据《新唐书·张志和传》载,颜真卿担任湖州太守的时候,张志和曾去拜谒他,并说: “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苕”、“霅”是两条溪的名字,都在湖州.清人张宗橚《词林纪事》就据此认为,张志和“踪迹未尝入楚(湖北)”,陆游《入蜀记》所说,是没有详细考察的结果云云.甚至某些选有此词的文学注本,也以浙江湖州西南的道士矶,作为张志和《渔歌子》词中的西塞山。
看来,两者说法均有道理,又皆无确证.孰是孰非,只好任其评说.(陈远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