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民族宗教-千古之谜 < 休闲文摘 < 首页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古猿是怎样变成人的?
来源:世界百科全书 作者: ( 字号:   )

人类是从哪儿来的? 这是人类从早期蒙昧时代就开始猜测的古老问题.然而直到今天科学家仍然无法描绘人类诞生过程的全部详尽图画.这里最关键的谜在于,大约400 万至800 万年前,人类最早的祖先,一种类似于现代猿类的古猿突然改变了自己的进化方向,直立起来,以更有效的方式活动,继而进化成为人类,而它的“表兄弟”终于成为现代猿类.这一奇迹般的进化过程是怎样实现的呢?

由于直立行走会在骨骼上留下明显的标记,因此化石是回答这一问题最好的材料.这方面最主要的证据是在本世纪70 年代,由美国科学家唐纳德·约翰森领导的考察队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他们在那儿发现了大批古人类化石,其中一具生活在300 万年前的女性骨骼.科学家找到了这具骨骼的40%的化石,称她为露西.根据骨骼特征来推断,露西的脑仍然呈现猿脑特征,但她却是直立行走的.因此她很有可能就是科学家长期来寻找的古猿和人之间的缺失环节.与此同时,分子生物学应用DNA 和蛋白质分子比较技术,推断出猿与人分道扬镳的时间,发生在500 万年前.这与化石资料的发现可以相互印证.剩下的问题是: 400 万至800 万年前这段时期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使得这些已适应树栖生活、四足行走的古猿下地直立行走,向着人类方向进化?

一种观点认为: 人和猿是在第三纪的中新世开始分化的,腊玛古猿是最早的人科代表,而森林古猿属里的几个种则是各种现生猿类的祖先.他们同意从古猿到人的进化是使用工具和有语言等文化因素.并且设想小的犬齿和直立行走的姿势是与使用工具(或武器)密切有关的.腊玛古猿的犬齿小就意味着使用工具和能两足直立行走。

另一种观点认为: 古猿从树林移到大草原上来生活,为了不让草挡住视线,才直立行走。

第三种观点认为: 那一段时期,地球气候变得干燥,使森林大片消失.靠树栖生活的古猿不得不下树,依靠直立行走和工具来谋生。

第四种观点认为: 由于气温变化,大冰川来临,地壳发生了骤变,连绵不断的森林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树木减少1/3,野果供不应求,古猿就被迫成群地走出森林,到广阔的地面去寻找食物,谋求生路.由于地面生活的需要,前肢的任务更重了,不但需要用它来摘果实,拿木棒或石块抵御野兽,而且还需要用前肢来挖掘块根或捕捉小动物,就这样,经过几百万年的努力,古猿终于改变了用前肢帮助行走的习惯,学会了在地面直立行走.第五种观点认为: 所有的解释都是猜测的,进化是一种十分奇妙的现象,是遗传信息在群体和世代中平衡、传递和改变的过程。

第六种观点认为: 达尔文关于进化的理论应该修正,进化不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而是由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和突然发生的飞跃交替的模式中寻找思路.遗传学研究的发展,为解开从猿到人之谜带来新的希望.人类进化成为地球生物中最适应的强者,这也是一些基因的胜利.可是目前,人们对于基因进化的了解实在太少.因此要回答古猿怎样变成人,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第七种观点认为人类进化的主要动力,至少在初期,不是文化,而是食物,进食行为和习性,更象许多哺乳动物的进化,小的犬齿和直立行走都是食物和进食方式改变的反映.腊玛古猿生活在空旷地区,具有扩大咀嚼面积用的较宽的颊齿,并有厚的釉质,以覆盖其较软的内部齿质.森林古猿类和猿类具有较小的颊齿,釉质薄,很快便被磨掉;齿尖尖端暴露出齿质小坑,这是用来切割和咀嚼较软的植物性食物的.腊玛古猿的厚釉质很可能是适应作强力压碎和磨研较坚韧的植物性食物,这是较空旷的非森林地区的标准食物.腊玛古猿类中有些具有象猿的较大的犬齿,有些则犬齿较小.但是即使是具有较大犬齿的种类,严重的磨耗也使齿冠变钝,截去尖端.事实上,这些犬齿也很少明显地超出其他牙齿.严重的牙齿磨耗和减少的犬齿连同增大的和釉质厚的颊齿,可能是为了咀爵坚韧植物性食物的一种适应.(王东明)

下页:东斯拉夫人的故乡在哪里?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